張志立
摘 要:該文介紹了澠池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發展經驗,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加強宣傳引導,加大投入,做好服務,抓好示范帶動等。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現狀;問題;對策建議;澠池縣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6-09-03
農業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對傳統農業改造升級、推動農業農村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為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推動傳統農業小縣向特色農業強縣邁進,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作者對澠池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1 發展現狀
澠池縣委、縣政府堅持“穩糧強經、重特興畜、以工促農”,通過建基地、強龍頭、扶組織、帶農戶,農業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層次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持續提升。2014年,全縣農業增加值完成19.4億元,其中特色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 103元,其中來自特色農業的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60%以上,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1.1 特色產業基地規模效應凸顯 建成了8大特色農產品基地:一是以2萬hm2小麥、0.8萬hm2玉米、0.2萬hm2坻塢貢米、0.27萬hm2紅薯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以30萬頭生態豬、40萬頭商品豬和18萬頭肉牛為主的優質畜產品基地。三是以0.23萬hm2蘇煙(基地)、0.1萬hm2中煙(基地)為主的0.33萬hm2優質煙葉基地。四是以0.67萬hm2朝天椒、0.13萬hm2西瓜為主的1.2萬hm2無公害瓜菜基地。五是以0.24萬hm2仰韶大杏、0.21萬hm2仰韶牛心柿、0.33萬hm2韶山花椒、0.2萬hm2優質核桃為主的1.67萬hm2特色林果基地。六是以金銀花、丹參、板藍根、玫瑰等為主的0.33萬hm2生態中藥材基地。七是700萬袋優質食用菌基地。八是以特種養殖為主的5 000t優質水產品基地。全縣現代特色農業園區達到31個、0.33萬hm2,輻射帶動周邊群眾開展高效種植1萬hm2。其中柳莊高效農業示范園、天灃中藥材示范園、天池山食用菌產業園等已成為全縣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引領區、展示區和新型農民的培訓基地。
1.2 農業產業化集群快速發展 培育了尚正食品肉牛、仰韶酒業糧食加工2個省級和南村玫瑰中藥材、旭源牛業肉牛、雪蓮面業面品、仰韶奶業飲品4個市級農業產業化集群,集群數量居河南省三門峽市前列。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65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4家,市級業10家。全縣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40億元。全縣注冊登記家庭農場5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00余家,參合農戶4萬余戶。
1.3 農業標準化、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建成了天池辣椒、果園仰韶杏、段村牛心柿、南村花椒、天池山食用菌5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基地;仰韶牛心柿、仰韶大杏2個基地通過了省出入境檢疫局出口水果果園注冊登記;仰韶牛心柿、仰韶頁米、仰韶大杏通過了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篤忠”牌辣椒、“仰韶”牌黃杏、“竹峪王”牌西瓜等27個農產品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篤忠”牌辣椒、“竹峪王”牌西瓜榮獲河南省名牌農產品稱號。
2 發展經驗
2.1 領導重視,規劃先行 澠池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中共澠池縣委、澠池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意見》、《澠池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和《2014年澠池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要點》,設立了每年1 0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和獎勵專項資金,并將農業產業化列入了縣委縣政府績效考評體系,有力推動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與中國農科院合作,編制完成了《澠池縣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為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2 整合資金,加大投入 一是積極申請國家專項資金,通過召開部門間聯席會議,對新農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農田水利、農技推廣、農民培訓等涉農項目資金進行整合,捆綁使用,充分發揮了財政支農項目的示范引導作用。僅2014年,針對柳莊等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就先后召開了6次現場觀摩協調會議,整合了8 500萬元資金用于示范園區建設。二是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完善和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利用特博會、農交會、農洽會等平臺,通過以會招商、以商招商,吸引了一大批工礦企業、個體老板等投入農業產業經營。僅2014年,就引進了天池山食用菌、天灃中藥材、尚華農業、昆泰農業、億禾中藥材等10余個現代農業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2億元。
2.3 流轉土地,規模發展 出臺了《澠池縣人民政府關于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建立了縣、鄉、村“三位一體”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嚴把資格審查、合同簽訂、檔案管理3大關,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農莊(農戶)”等經營模式,有力促進了農村土地向優勢特色產業、高效現代農業集中。全縣累計流轉耕地1.56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3.8%,其中規模經營面積1.03萬hm2,占65.6%。
2.4 科學指導,優化服務 一是以5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27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2個注冊登記出口果園基地為重點,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輻射帶動了全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均達到了9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0%以上,形成了一批具有規模效應、品牌效應和產業聚集力的產業基地。二是建立了12個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18個鄉村集貿市場和36個果菜、畜牧交易市場,交易量達60萬t,交易額15億元/a。三是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在全縣超市、蔬菜批發市場和無公害基地建立了自檢室,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3 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重視還不夠 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因澠池縣礦產資源豐富,工礦業發達,加上“十年九旱”等不利條件所致農業效益長期低而不穩,導致部分干部群眾存在重工輕農思想,對發展農業產業化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積極性不高。二是部分干部群眾“重項目輕基礎”,對農業項目實施重視,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缺少研究和分析,真正助推農業產業化的措施少。
3.2 投入不足 一是部分農業企業、示范園區等對于農業基礎建設投資大、農業生產不確定因素多、農業投資回收期長等認識不足,風險意識不強,盲目求大求全,致使資金緊張,融資困難,甚至存在高息借貸現象。二是縣級財政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不夠,澠池縣雖然設立了每年1 0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并對部分涉農項目資金進行了整合,但主要限于抓示范引領,培育亮點工程,對中小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支持還不夠。三是還未建立政府與金融部門聯手扶持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還不能為產業化發展提供融資擔保、貼息貸款等服務,缺乏民間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激勵措施。
3.3 合力不強 一是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緩慢,機制不活,產業的聚合力和市場的對接力不強,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二是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經紀人和農民之間大多還未建立良好的利益聯結機制,存在著爭利現象。三是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存在斷線,技術棚架問題。全縣雖然建成了10個鄉級農技推廣站和1個區域站,但受編制等影響,人員配備及經費落實都還不到位。
3.4 帶動作用不明顯 一是全縣的農業生產仍然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分散式經營為主,規模化的種植基地發育不夠,集中邊片少、集約化程度低,農產品批量供應能力差,規模效益未得到體現。二是存在生產經營規模小而散,加工能力薄弱,產品附加值低,區域優勢不強,與主導產業關聯度不高、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個別農產品存在著盲目生產、分散經營,與市場的接軌嚴重脫節。三是部分優質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如花椒、中藥材、食用菌、牛心柿等,還存在著品種單一或老化,管理粗放等問題。
4 對策和建議
4.1 加強宣傳引導 采取廣播、電視、會議、參觀培訓等多種手段,宣傳農業產業化發展典型,致富經驗,通過輿論造勢和行政推動,切實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將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心轉移到農業產業化發展上來。
4.2 加大投入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縣、鄉兩級財政對產業化發展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數額,擴大獎勵支持范圍;加強部門間協作,加大涉農項目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資金整合效益和財政支農項目的示范引導作用。二是加強銀政企合作,健全和完善政府與金融部門聯手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各項機制,建立完善財政融資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等制度。三是加大農業招商力度,使農業招商享有同工業招商相同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農交會、農洽會等平臺,通過以會招商、以商招商,引導和鼓勵企業、工礦老板等多元化投資主體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4.3 做好服務 一是加快科技創新,整合各類農業科研資源,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促進一批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集成配套,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水平。二是建立農民培訓新機制,構建“政府統籌、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民培訓機制,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人才支撐。三是加大科技推廣力度,進一步完善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健全基層農技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水平。
4.4 抓好示范帶動 通過財政扶持、整合涉農項目資金、農業招商、技術服務等措施,集中精力,打造一批精品、亮點工程,帶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一是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培植壯大一批規模大、檔次高、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二是按照布局區域化、種植連片化、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加快建設一批特色明顯、品質優良的特色農產品基地。三是加快培育一批會學習、會技術、會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四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農業品牌,實施品牌戰略,提升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