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敏
【內容摘要】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既是教育大綱的要求,又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多年以來,筆者立足語文教學,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科優勢,為學生提供一個思維放飛的平臺,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飛翔于更廣闊的天空,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創造的喜悅。
【關鍵詞】陶行知 ?語文課堂 ?培養 ?創新思維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流于種種形式,影響到語文教學的實效。如濫用多媒體教學,華而不實;教師滿堂問,牽著學生鼻子走;盲目拓展,不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種種做法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造力的培養,令人擔憂。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創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筆者認為應從五個方面入手:
一、更新理念,創新之前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教育的民主要求教師創設良好的環境條件,改變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認識自己,挖掘潛力,為學生插上創新的翅膀。
教師應更新理念,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把學習活動交給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機,根據不同內容、課型和學生實際采取多種方式創設學生學習、探究、競爭、民主、激勵的情境;指導學生開展具有一定深度、廣度的學習活動,盡量讓學生觀察、思考、表達、質疑;采用形式多樣的有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閱讀、對話、表演、辯論、才藝展示、評論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突出學法指導,突出啟發創新,突出思維能力培養。
二、倡導自主,創新之基礎
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獲得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們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的大腦就像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只要我們和學生一道去開墾、去播種,一定會開出感悟之花,結出智慧之果。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渴望獲得知識,渴望成功,更渴望得到教師的賞識,這是推動學生繼續學習、體驗創新的一種動力。如聽過一位老師教《天上的街市》,在學習詩的第一節后,讓學生自創小詩,試用互喻修辭手法仿寫第一節。
學生:天上的星星亮了,好像人們善良的心靈;心中的善良被發現了,好像天上耀眼的星星。
師:這位同學把星星和心靈聯系在一起,很恰當。
學生:野外的鮮花開放了,好像明媚的笑臉;燦爛的笑臉展現了,好像開了明媚的鮮花。
師:比喻很精彩。
學生:故鄉的月餅真圓啊,圓得像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真圓啊,圓得像故鄉的月餅。
師:能緊扣事物的共同特征“圓”,很好。
這則實例說明,我們應細心察覺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他們說話的機會,在大膽的發言中鍛煉其表達能力,你會發現他們有獨到的見解、睿智的語言,學習狀態保持活躍、熱烈,課堂成了他們發揮的舞臺,他們始終是學習的主角,在思維之花的碰撞中語文課堂呈現無窮的活力與魅力。
三、學貴質疑,創新之關鍵
陶行知先生認為:“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可見,疑問是是創新之關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學習目標,巧妙選擇問題切入口,鼓勵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激起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才能迸發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岡》時,我采取了突出重點,將兩個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對照起來學習的策略,并適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魯達和楊志后來都成了梁山好漢,他們武藝高強,除惡揚善,他們在行為、性格上有什么不同嗎?請同學從上面兩篇中找出具體的事例來談談。”不需要老師作過多分析,學生自會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文中尋找答案。這時有一位看過《水滸傳》的同學饒有興趣地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魯達打死鎮關西后要逃跑?而楊志打死牛二后要自首?無意掀起千層浪,步步設疑,層層解析兩人的獨特性格和行為,引領學生從人物所處的環境和人生際遇中找到合乎邏輯的答案:魯達舉止粗魯,但粗中有細,甚至有些精明,他做提轄多年,在失手打死人后,心里明白必定要吃官司,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逃之夭夭。而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后,一門心思要做官榮耀祖宗,所以他斷不會因為殺死個地痞流氓就逃跑,毀掉自己的前程!由此,在積極的思維碰撞中,學生的思維才會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總之,對待不同的課文,我采取了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始終帶著尋找問題的意識,捕捉他們一閃而過的創造靈感,才能尋找到有價值的問題,這才是創新的關鍵。
四、豐富想像,創新之源頭
想象是創新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在教學中憑借課文,引導學生大膽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在教學中為避免學生受課文制約,引導學生帶著激情和想象,靈活再現課文的內容,積極發現文本中新的知識點,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天凈沙·秋思》時,作者通過豐富的意象,表達的情感也應該說是孤寂凄涼的思鄉之情。但“斷腸人”這一詞語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給讀者創新思維提供了空間。我讓學生想象詩的主人公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學生思維的大門一下子打開了,有的說主人公是一個不幸的北漂,他孤身一人闖蕩北京數年,經歷了事業上的一次次失敗,心灰意冷,茫然不知所措。有同學說,他是一個失意的商人,生意上起起浮浮,到最后兩手空空而回,甚至無顏見自己的親人。有同學說他是一個背井離鄉的難民,因為早年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去異鄉謀生,而心中始終懷著對家鄉和親人無限的不舍,望眼欲穿,望斷天涯路。有同學說她是一個尋找丈夫的女子,丈夫去守衛邊關,多年來音訊全無,她決心哪怕到天涯也要找到自己的丈夫,這種思念包含著何等的期盼啊!馬致遠刻畫的主人公是一個特定的形象,或者是他本人的某次經歷,但經過學生豐富的想象,創新思維尤如潺潺流水,訴說著五彩繽紛的故事。
五、體驗入境,創新之過程
心理學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一個充滿活力,充滿自由,充滿創新的教學氛圍,從學生實際出發,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讓學生身心愉悅,激發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聽過一位老師執教《孔乙已》,在講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錢”這句話時,他讓學生表演“排出九文大錢”這一動作,并體會“排”字的妙處。
一學生上臺,把攤在手心里的九文大錢往柜臺上一扔,九文大錢發出清脆的碰撞聲,說:“有錢什么都可以買。”老師追問:“對‘排這個動作怎么理解?”這位學生說:“我體會到當時的孔乙已正洋洋得意。”這位學生的用心體驗獲得了老師好評。
接著又有一位同學把九文大錢在臺上一字排列整齊,顯然這位同學“排”動作做得有些夸張了,吸引了眾多同學的目光,他做這個動作的用意是什么呢,這位同學說:“孔乙已心里想,我是讀過書的人,喝酒要付錢,并且分文不少,誰還敢笑話我呢!”從同學們的熱烈掌聲已顯示出他的表演很精彩,理解得很到位。“排”的動作表演讓學生親身體驗入境,越來越深入到孔乙已的內心,從而準確地把握孔乙已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把學生引入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有了深刻的體驗,勝過老師講千言萬語。
除了情景模擬外,還可以設計板書、扮演角色、辯論等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六、遷移延伸,創新之升華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文本拓展的主體,更是創造力的主體。適當拓展文本是對教材有益的延伸、甚至深化,對發展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起到促進作用。
如在教學《背影》時,有一段結尾這樣寫道: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對于這樣一段敘事,我讓學生通過抒情的方式來進行表達,進行拓展。有一學生這樣寫道:“父親,您每次離開,總是裝作輕松的樣子,您已經為我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總是竭盡所有,把最好的給我,而我太不懂事,您為我這么費心,心里很愧疚。現在我已經長大,才知道你的不容易,我想與您共同撐起我們的家,讓兒女盡一份心吧!”這段以抒情為主的文字,是“我”在車站和父親離別后的一段心理描寫,符合作者當時惜別時不舍、感激、愧疚的心情,使文本內容得到了適當的延伸,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潛能。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的實質就是教人去創造未來”。教人去創造是一項任重道遠而艱巨的工作,我們要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用我們的智慧教學,在學生心里播下創造的種子,用心去滋潤他們,相信他們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新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