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波
摘 要: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基本任務。現著手于課堂教學結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大膽質疑,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素質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創新的核心就是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語文是一門創造性思維頗為豐富的學科,學生一旦處于主動狀態,必定會爆發出無限創造性的思維火花。下面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土壤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著力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師生關系,使氣氛民主和諧。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待答題錯誤的學生。教師用熱愛與尊重學生的行為,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和信任,從而創造出一種寬松和諧、相互尊重的教學氛圍。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進而輕松愉快地學習。學生的思維就會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思維空間縱橫千里、任意馳騁。
二、主動閱讀,使學生自我發展,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溫床
(一)注意教師的點撥藝術
1.點撥要精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絕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采取放任的態度,而是在學生的認識發生偏差、意見出現分歧時、思維拐彎處、思維堵塞處予以指導與疏通。如在講《小英雄雨來》一課時,學生對雨來拼命掩護地下黨李大叔一事深感疑惑:那么大的一個人還需要一個孩子來掩護,豈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嗎?這是由于現在優越的生活以及家長對孩子精心的呵護,使得他們不理解這件事。于是我便告訴學生,李大叔這樣的地下黨在當時抗戰時期的重要性及李大叔一旦被敵人抓住的危害性,使學生了解了當時的背景,同時也體會到了雨來的美好品質。
2.點撥要巧
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在中等生“跳起來摘果子”力度不夠的時候,給予點撥。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啟發、評價,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調控學生的思維流程,升華學生的理解。
(二)保證學生的參與時間
在學生自主學習中,要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并保證學生的參與時間要充分。一般來講,學生的參與時間要占一堂課的40%左右,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地說、充分地討論,力求使學生積極地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給學生提供一個人人參與、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
三、大膽質疑,使學生自覺讀書,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陽光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在教學中,我把學生的質疑問難當作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從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因學生個體的差異,在質疑中呈現了一定的層次性,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和樂于質疑的盡皆有之。這就需要有一個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的質疑方式,更需要教師予以誘導。
一般來講,質疑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課前、課中、課后。每次質疑的時間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因此要合理安排質疑的方法。根據課文題目發問;以文中的重點詞句段發問;文章的重難點處發問;以文章寫作特點發問。例如,讀了《偉大的友誼》中的過渡段,學生便提出:恩格斯為什么要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馬克思是共產主義的奠基人,為什么生活還會很窘迫?學了《林海》一課后,學生們對課文中三次重復出現“親切與舒服”提出了疑問,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
人的創新精神主要是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教學《凡卡》一課,我問學生:鄉下的爺爺能否收到凡卡的信呢?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認為不能收到,他的信沒貼郵票,沒有詳細的地址,無法收到;也有的學生認為在那位“醉醺醺”的郵差的“幫助”下會收到;還有的認為“醉醺醺的郵差”會費盡周折找到凡卡的爺爺,使得凡卡脫離苦海……他們延伸了故事的情節,補充了課文的內容,創造性地解決了問題。
四、正確評價,使學生發揮潛能,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雨露
對學生在課堂上任何學習行為,諸如提出問題、發表見解、練習作業等,教師都要給予及時而積極的評價,堅持“你說得真好!”“不要緊張慢慢說,老師知道你一定行!”“你真聰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為他們鋪設展示自我的舞臺,時刻注意不失時機盡可能給所有的學生創造機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和學習的熱情,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歡樂。如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只要他回答問題了,便鼓勵他:“看,某某同學學習多主動!”對于性格內向、膽子較小的同學,總是以:“別怕,我們在聽你慢慢說!”來安慰;對于答案基本正確,但不盡完善的,我以“不錯,誰能講得更好”來評價和繼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不完整的答案,我會委婉地說“請你坐下來想一想”或“誰愿意幫助他!”。教師用充滿摯愛、信任與期望的語言,不斷地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力爭讓每個孩子的潛能得以發揮。
總之,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大膽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