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英
主動參與、善于合作、樂于探究,這是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于是,原本“安靜”的課堂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以小組合作為代表的合作學習被教師們廣泛采用,改變了以往簡單、機械的問答式教學,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盎然,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變得生動、活躍……如今幾乎所有的課堂上,我們都看到了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仔細觀察,我們也會發現:多數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存在“注重形式,缺乏實效”的現象。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存在時機不當、討論時間不夠,分工不夠明確、評價不科學等問題,使得合作學習顯得匆忙、零亂,收效甚微。
那么,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問題,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呢?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優化組合,平等合作
1.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
合作學習要求人人參與,在教學實踐中,我曾經嘗試過讓學生自己組合或按座位就近組合,這兩種組合方式的合作學習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每次合作學習,有的組很快就高效完成了任務,而有的組卻無從下手。其究原因就在于優生與優生走在一起,調皮的與好玩的走在一起,學習基礎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來,小組的合作就難于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于是,我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以及學生個體特點等情況下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并運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全班學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
2.合理分工,明確職責
每一個合作小組一般由四人組成,其中兩名是優等生,一名是后進生,一名是中等生。在小組內設組長、副組長、匯報員。組長為1號,副組長為2號,中等生為3號,后進生為4號。組長負責組織工作,是小老師;副組長負責協調,記錄工作;匯報員負責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當然匯報員可以由小組內任何一個組員輪流擔任。這樣每個組員都有了自己的職責,在小組學習時不僅能有序有效地進行,又能給課堂、給教師減壓。比如:數學課堂上,每次評講作業后,由每組的1號負責檢查作業,如發現作業完成差,或有錯不改的就立即報告老師。這樣做既鍛煉了優生的能力,又節約了教師的時間。
二、有序學習,合作提高
1.正確把握合作契機
合作理論認為:合作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合作,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教師首先要合理選擇合作的內容,因為不是什么內容都需要合作的,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有一定探索和討論的價值,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材所要體現的新理念,精選合作學習內容。
其次,還要選擇恰當的合作時機:學生個人思考、探索有困難,需要互相啟發時;答案多樣性時;問題涉及面大,學生回答不全面時;學生意見不一樣需交流時,宜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組內冷靜地思考,理智地分析。如在學習了有余數的除法后,解決“王老師帶了30名學生去公園,每輛車坐5人,至少租幾輛車?”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生1:30÷5=6(輛),生2:31÷5=6(輛)……1(人);生3:31÷5=6(輛)……1(人),6+1=7(輛)。師困惑:為什么答案不一樣呢?這時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分析題意,得到正確算法。這樣得到的方法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運用時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對于那些開放性的練習,在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后,再進行小組交流。如教學(西師版)二年級上冊第18頁的例3,圖中學生分成了4個組,有3個組都是3人,1個組2人。先讓學生看圖,然后問學生:“你能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小組同學聽,這時學生的解決方法有:3+3+3+2,3×3+2,3×4-1。通過這種交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思維方法,互相補充,形成互動的學習氛圍。
2.明確合作學習步驟
(1)合作前提要求
大多數學生一聽到老師說小組合作,沒等老師說合作學習的任務、要求,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動了起來,整個課堂一團糟。針對這一現象,我是這樣做的:剛開始一兩次“冷處理”,即教師等他們亂幾分鐘,之后他們看見老師不出聲,自然會坐好,這時教師對學生講合作學習前,必須先聽老師講完學習任務、要求后,說“開始”,再進行小組交流。如還有個別調皮、搗亂的學生在沒弄清學習要求就亂說亂動的,教師立即讓全班同學停下來,請他來說一說學習要求,以此讓他先聽清老師安排的合作學習任務和要求,再與同學合作交流。合作學習時1號是小老師,每次討論時,如問題較簡單,可以讓3號或4號嘗試解決,解決不了的由2號補充;如問題難一點的1號先分析題意,組織成員找到解題方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交流中學到知識,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交流時會傾聽
在小組代表發言時,其余同學不能隨便打斷他的話,要一邊聽一邊想,并且把他的發言與自己的想法進行對比,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或補充的,等他說完你再說。這樣不僅培養學生在別人的啟發下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還讓學生明白:既要善待自己,又要欣賞別人。
(3)學習后落實處
課堂小結時,教師可先對當天的學習內容進行抽查,如果1號或2號沒弄懂,那由教師親自輔導;如果3號或4號沒弄明白,就由同組的1號和2號負責學后輔導。這樣環環相扣、層層把關,就保證了小組學習的時效性。
有了明確的合作學習步驟,進而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保證合作學習時間
小學生年幼,進行操作、思考問題的時間一般要比成年人長,且合作之后還要組織語言進行匯報,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習內容,充分預設學生操作、探究、討論、交流所需的時間,給學生足夠的發言、補充、更正以及辯論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和相互補充的機會。例如:認識“鐘面上從幾到幾,分針走了( )分”時,教師要充分預設學生合作時所需的時間:(1)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出示的練習題所用的時間;(2)組內交流的時間;(3)歸納、得出小組結論的時間;(4)運用得到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由1號份演老師提問,其余組員回答)所用的時間。
只有教師課前充分預設,留足合作學習的時間,合作學習才不會流于形式。否則,由于教師給學生的合作時間不夠,學生還未真正進入合作學習狀態便被叫停,使學生的合作熱情冷卻,讓小組合作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還會使學生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三、教師引領,科學評價
1.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呢?我認為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討論的聲音過大時,教師可以抽取小組中的一人做噪音監督員;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如在教學“認識厘米”時,安排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由于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差,生活經驗不足,大多數學生一時想不到答案。我觀察到后,立即結束討論,調整教學流程,讓學生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較短的物體有哪些(跟自己食指的寬度差不多的物體)。第二天上課,教師先分發給每個學生一段1厘米長的正方形紙片,讓學生用手去量一量,感知1厘米的長度;再用手去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看誰比得最準確,教師當裁判,最后分小組討論: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這時,每組學生討論都很激烈,大多數學生都能找到生活中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有的找到的還很多。教師及時從學生的討論中去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環節,解決遇到的問題,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這才是教學的目的。
另外在小組匯報時,教師應先將多年來的口頭禪:“哪個同學愿意來說一說”改為“哪個小組愿意來說一說”,讓各小組成員們明白:他們是一個集體,成員之間應團結協作,共同鉆研。同時還可以嘗試設一個小組的意見為靶子,讓大家對他們的意見發表見解,那么在團體參與的爭論中,學生就更容易發現差異,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
2.科學運用評價機制
(1)序號調換
為了提高小組成員的參與積極性,我把小組成員序號的任命權放手交給了組長:即序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組員的表現適時調換。如果一段時間4號的學習勁頭足,課堂表現好,就可以晉升為3號;反之,如果2號表現退步,小組成員對其不滿意,則可以把其降為3號。這樣,每個小組成員就會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進步。
(2)激勵表揚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堅持只有小組團體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的個人成功,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方法是:建立“數學積分銀行”,每個學習組是一個整體,開一個戶,引入“基礎分”(學生每次測試成績的平均分)和“提高分”(學生測試分數超過基礎分的部分)。每次考試后,算出所有1號的“基礎分”,掙得“提高分”的小組就存入自己的戶口(多幾分就加幾分)。反之少于“基礎分”的小組就扣分(少幾分就減幾分)。2號、3號、4號的成績同樣計算。如果累計存到預定目標時,就獎勵。這樣充分激勵小組里每個成員學習的積極性,維持長久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激情。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互幫互學和團隊精神。能使學生“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仍要不斷研究、運用、反思、改進,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以適應新課程的教學。
參考文獻:
鄒廣飛.構建合作學習的課堂方式[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01).
編輯 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