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敏
“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么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復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說到的話。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為了達到這一至高境界,我們教育者不知做過多少嘗試和實驗,富有藝術和技巧的教育成了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在到處都充滿了信息技術的今天,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源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成了不少教師的首選。如今咱們學校也走在時代的前沿,每間教室都安裝了班班通設備,這些設備無疑給農村教師和學生帶來了福音。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這些設備,充分發揮它們的最大作用,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教學呢?
一、利用視頻,激發視覺互動
視覺能協助個體認識物體的客觀存在性;視覺可以擴大個體的活動范圍;視覺在刺激個體探索環境的動機方面有巨大作用;視覺可以協助個體模仿、學習;視覺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好視覺的作用,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執教西師版教材一年級語文學科上冊的《荒地》時,為了能讓學生理解“荒地”的意思,如果單憑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解,一年級的孩子可能理解得不是特別透徹,所以我在互聯網上搜集了各種不同的荒地的圖片,在上課時再配上教師簡短的語言描述,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荒地》中還涉及對農作物高粱、玉米、蘿卜、桃子等的認識,如今的學生下地干活的機會很少,如果僅靠教師的語言描述,他們也很難想象出這些農作物,特別是高粱的樣子來,我同樣收集了一些圖片,他們一看便知,根本不需要教師講解什么,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利用音頻,激發聽覺互動
研究顯示:人所獲得的外界信息70%來自于眼睛,20%來自于聽覺,還有一部分來自于其他方面。在生活中,無處不存在美妙的聲音,這都需要我們用耳朵去聆聽。在課堂上,耳朵也發揮著同樣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要充分挖掘這20%的作用。如,在語文課上,我們可以播放標準的課文范讀,學生的注意力會變得格外的集中和興奮,同時學會了標準的普通話;在低年級教學中,當學生回答對問題時播放獎勵的聲音,他們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在學生練習寫字或者畫畫的時候播放節奏舒緩的輕音樂,學生會慢慢把浮躁的心靜下來,認真習字、畫畫,這也是一種難得的修煉;音樂課上,配上伴奏后,學生感覺自己仿佛在唱卡拉OK,節奏也跟上了,一個個唱得多帶勁啊!各種美妙的聲音與教師的講解共存于課堂,一定是生動的課堂,這就要得益于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
三、創設情境,激發思維互動
著名作家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可以想見,課堂上激發學生思維互動帶來的無窮力量,那將是幾種,甚至是幾十種思想的融匯和交流。
特別是在遇到一些可能存在爭議或者是存在幾種可能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之間的大討論或者辯論,甚至還可以創設一些環節促使人機(學生與多媒體)交流,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課堂上熱鬧的氣氛,而是學生真正地參與科學爭論,使他們在有關問題上加深認知,更能不知不覺地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題上,引起新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西師版教材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可能性》時,在多媒體課件上設計了一個轉轉盤的環節:第一個轉盤被平均分為紅、黃、綠、藍四種顏色,第二個轉盤也有相同的顏色,但是并非平均分。教師可以先問:分別轉動這兩個轉盤,指針可能落在什么顏色上?會有幾種可能性?這時候兩個轉盤得到的答案是一樣的,會出現四種可能性,學生很容易利用已有知識解答。教師再追問:分別轉動兩個轉盤,指針落在什么顏色的可能性會更大?這個問題學生則不能利用舊知識得到答案,甚至出現爭議。這樣一來,實際上是給學生創設了一個人與人互動的情境,可以讓學生自由辯論,并用充分的理由說服對方,經過學生的舌戰,最終使學生都能理解可能性有大小之分,不用教師講解一句話,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得以突破,甚至還有部分學生關注到可能性的大小該如何表示等更深層次的問題上。
以上互動方式,不能割裂開來,它們不能單獨存在于某一節課中,它們往往相輔相成,為一節優質課服務著,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在《論教學過程最優化》中說道:“教育者的能動作用,表現在運用精神的和物質的教育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長期的影響,來達到自己預定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則是自己努力學習與善于接受教育者對自己施加的有利的影響。教育過程是否能夠收到最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個能動作用和這兩個能動作用是否結合得好。”可見,課堂互動是多么的重要,如今的教師要實現這一互動目標,唯有在鉆研課標、教材、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好信息時代給予我們的各種媒體,并與之完美地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師生互動,以此來為學生引路,最終,實現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