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發展。要想實現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這一基本理念,教師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有效地踐行語文課程的其他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多年來,我秉承這一理念,在語文教育教學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反思中不斷總結,針對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淺談自己的認識。
一、設計課前要考慮的問題
1.年段、本課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2.特別關注文本特點、語言訓練點。
3.要深入研讀文本,對教材適當拓展和遷移。
4.品詞析句時要整體感知。
5.課堂設計問題要有效。
6.高段設計什么樣的教學環節,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關注寫法。
7.教學中要讀寫結合,有反饋。
8.對難點知識點要設計充分的教學預設,以備有效解決課堂生成問題。
二、帶著思考有效地設計課程
要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一閱讀目標,我們就必須全面地了解閱讀教學的現狀,準確把握閱讀教學“以讀為本”的特征,掌握閱讀教學“以讀代講”的方法,明確“以讀悟情”的重要性,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語言文字訓練”上下功夫。
(一)感悟語言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感悟”可在品詞、品句、品讀這“三品”中下功夫。
1.在品詞、品句中感悟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我們應首先明確如何確定一篇課文的訓練點,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要考慮語文課程標準對該年級語言文字訓練的要求。
(2)要考慮學生語文水平的實際情況。
(3)要考慮課文的重點、難點、特點。
借助語言文字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這個過程的出發點是語言文字,落腳點仍是語言文字。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我們成功了》中“喜訊傳來,人們不約而同地涌上街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借助申奧視頻資料及聯系上下文理解“不約而同”的意思,然后引導學會用“不約而同”說話,最后回到文本,引導學生再讀帶有“不約而同”的句子,體會課文內容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這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基本途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借助語言文字理解思想內容,再通過閱讀及其他訓練手段指導學生體會思想內容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的。
2.在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默讀。”教師應怎樣選準“多讀”的內容呢?一是重點句段(課文中一些揭示內蘊、議論抒情的中心句)讓學生多讀;二是難以理解的地方讓學生多讀;三是有欣賞和運用價值的片段讓學生多讀。讀的重點確定后,教師要科學地選擇讀的方式(范讀、領讀、指名讀、默讀、齊讀、輕聲讀、自由讀、接續讀、分角色讀):一、二年級難讀的長句子、學生讀不好的句子范讀、領讀;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寫批注時用默讀,這樣有助于思考;比較長的課文用接續讀,如《凡卡》;文章中的角色很多時用分角色朗讀;初讀課文時一般采用自由讀、輕聲讀;文章內容氣勢磅礴、語氣鏗鏘有力用齊讀;學生讀得不好或很好時采用指名讀。
(二)積累語言訓練
大量的積累語言可以為學生口語表達及書面語表達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積累:一是文本中優美的詞句、段引導學生熟讀背誦。二是借助文本中出現的名言、歇后語、詩句等佳句,引導學生課外搜集相關句子。如本單元是以春天為主題,本周每天的課外積累的內容是積累描寫春天的四字詞2個,描寫春的古詩一首或描寫春天的句子。三是引導學生讀課外書時摘抄好詞佳句,并背誦。四是生活中積累佳句,如對看電視、聽廣播及生活中人們說的佳句及時記錄、背誦。
(三)運用語言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加強運用的訓練,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可從詞句、段、篇幾個方面有的放矢地落實,比如:詞句,可以采取換詞、刪詞的方法體會作者的用詞準確。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樹木抽出新的紙條”“樹木長出新的紙條”引導學生將兩個句子進行對比,體會用詞的準確;《雷雨》中“雨下得越來越大”“雨下得大”去詞比較;段,《趙州橋》中第三自然段“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蘭,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有的……;還有的……。”像這樣的排比句,句子結構清晰、優美的段,教師可引導學生仿寫段;篇,如《美麗的小興安嶺》,該課語言生動,作者按總—分—總的結構,抓住景物特點,按四季順序介紹小興安嶺美麗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像這樣結構清晰的文章,教師可以此課當寫景習作范文,引導學生按照本課寫作特點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