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摘 要:低年級學生思維較為形象,邏輯性較差,面對邏輯性較強的數學學科,教師應教會學生學數學,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生活化教學;圖解法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主要是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為基本出發點,較為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意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人們都說生活處處皆語文,然而卻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中其實也能折射出很多數學問題。教學中,數學教師選擇數學問題的素材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使數學材料生活化,生活素材數學化,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部分學生不會解決數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他們不能意會題目中所表達的意思,如果教師帶領學生學會看題、審題,把自己當作情景中“主角”,讓自己切身去體會題目中所展示的生活中情景,這樣就會形象鮮明地展示出題目中的寓意。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過程中,要立足于生活情景的創設,使學生能夠融入生活情境理解題意,以準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圖解分析問題,輔助學生理解題意
低年級的學生,思維多數都還處在形象直觀上,對于很多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和接受,難以把具體的事物化為具體形象的事物。所以有些隱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質和規律需要借助教學輔助工具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最后達到能夠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
效果。
低年級數學分析題意有一主要的分析方法就是圖解法,也就是利用圖的形式來對數學題進行分析、解釋或推演。一般,我們常用的圖解有實物圖和線段圖,比如說在應用題中,我們多半都會采用線段圖的方式來分解題目中的復雜條件,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復雜的條件簡單化,隱蔽的關系明朗化,清晰呈現題目中的各種數量關系,以幫助學生順利解答數學題。培養學生巧用圖解分析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可以讓學生理清題意,明白題目中的各種數量關系,知道題目所知所求,有助于學生簡化計算過程,提高解題的正確性。
三、加強對學生解題思維錯誤的分析和糾正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事物的認識期,邏輯性較差,思維也比較單一,在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時候不會對題目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列式計算,而是抓住單一的數量條件或是個別因素為依據,套用自己原有的思維和方法進行不全面的解答。比如,小明和小紅都有卡片20張,小明送了5張給小紅,問小紅比小明多多少張卡片?就有不少學生錯誤的列式為20-5=15(張)。針對這種學生的錯誤思維,教師就需要借助直觀手段,利用實物進行演示,讓學生在實物演示中理解其“真諦”,明了其中的意義。有的題目的條件則是被隱藏起來的,也有一些條件是多余的,是用來干擾學生思維的,這種情況就要學生反復讀題,反復審題,全面把握及正確理解題目中的所知所求,懂得挖掘被隱藏的條件,學會過濾多余的干擾條件,讓學生正確解題。
低年級教師應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把生活常識帶到數學上,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真實體驗和對常見事物的理解來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同時要教會學生在解題時巧用圖解的方法來分析相關問題,以理解題意;再者,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錯誤思維的分析和糾正,以提高學生解題的正確率,提升學生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建榮.數學問題能力培養的三種誤區[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0(Z2).
[2]黃晉曉.關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J].數學大世界:小學五、六年級適用,2010(Z1).
[3]徐長龍.回歸生活實情 解決數學問題[J].小學時代:教師,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