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松
體育課時目標引領著每節課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練,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否要靠教學目標來檢驗,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對每節課教學活動的控制,提高體育教學設計的預見性和科學性。體育課堂教學改革隨著新課程理念廣泛、深入的開展,要求我們一線體育教師對體育課時目標的設計與表述要足夠重視。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在體育課時目標的設計上,普遍存在著空洞、繁雜、“跑偏”等現象,什么樣的體育教學課時目標才算合理,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合理的體育課時教學目標是以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體系為依據的
很多體育教師在制訂課時目標時經常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教學內容確定課時目標,其后果往往是本節課的目標符合教學實際,通過教學能夠達到預期效果,但是脫離了單元教學目標,沒有為達到單元目標發揮應有的作用。正確的做法是,教師應先關注課程領域目標—水平目標—學年目標—學習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之間環環相扣的序列關系以及步步分解落實的布局,確定本節課在其中的特定位置,接下來根據具體課的特點初步確定課時目標。作為體育教師要認識到課時是體育教學的基本單位,每天的體育教學活動都與課時目標息息相關,我們要認真研究新課程理念,依據課程目標、水平目標、學年和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制訂具體、可操作的課時教學目標。
二、合理的體育課時教學目標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
中心”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仍然使用“教師為中心”的表述方式,例如“使學生養成……習慣”,“培養學生……能力”,“對學生進行……教育”等這些置學生于被動從屬地位的語句。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換角色,從主宰課堂教學變成主導課堂教學,將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明白通過運動學習和身體鍛煉促進自身身心健康和發展是自己的責任,而并非教師的。所以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設計教學目標,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學生應該是課時教學目標表述時的主語。
三、合理的體育課時教學目標是建立在正確評估學生能力水
平和符合學校物質條件基礎上的
學情具有普遍可知性和規律性,教師要了解特定年齡階段的
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習慣、技能儲備等特點,要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了解、觀察,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學習進程安排的需要。學情還帶有一定的動態性,這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例如,筆者所在的一所農村小學,長期以來沒有專業的體育教師授課,學生對基本的隊列、隊形都不熟悉,對簡單的標準口令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反映,這些在制訂課時教學目標時都要充分考慮,不能以理想化的目標去要求學生,在教學中往往要降低要求,甚至用低水平段教學目標的標準要求學生。這樣,學生在現有的運動技能水平的基礎上易于達到目標要求,才會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和樂趣。
此外,教師應對學校現有的體育教學所用的場地、器材設施質量和數量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所設計的目標具有可行性。當然在大部分的農村中小學,體育器材數量不足是肯定的,我們教師在設計課時目標時要盡可能充分提高場地器材的使用率,使場地器材能更好地服務于目標達成。在此,也鼓勵廣大教師自己開發或自制教學器具。
四、合理的體育課時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且易于檢測
當前體育教師在制訂課時教學目標時或多或少會存在“多”
“雜”“亂”“偏”“空”等問題,目標的可操作性不強,也不易于檢測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例如,教案中經常出現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體育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等。
案例:某教師在水平三五年級投擲單元雙手上步前拋實心球第一課教學設計時的目標。
認知目標:學生明白雙手上步前拋實心球的技術要領和用力順序,知道影響實心球遠度的各種原因。
技能目標:通過學練,學生掌握前拋實心球的技術,發展學生上下肢和身體協調素質。
分析:該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就是犯了上面所說的空洞、不實際的毛病,沒有根據課的內容設定針對性的教學目標,第一課時根本無法達到這個目標。
應該修改為:
認知目標:能說出雙手上步前拋實心球的持球方法和預備姿勢,知道身體的用力方法和安全措施。
技能目標:通過學習,能模仿做出雙手上步前拋實心球的動作,能積極參與,互相觀察、幫助。
體育課時教學目標制訂時要有可檢測性,讓學生能清楚教師
的教學意圖,通過學習能掌握多少技能,并能具體地去完成并達到目的。
課時是體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課時目標與每天的體育教學活動相聯系,是每節課目的具體體現,只有教學目標定位得明確而具體,教師才能正確地選擇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所以,體育教師必須重視課時教學目標的思考,要認真研究體育新課程理念,依據課程目標、水平目標、學年和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制訂具體、可操作、可檢測的課時目標。
參考文獻:
徐云龍,虞躍.新課程下體育課時教學目標設置的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2(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