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改編曲是中國鋼琴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它以富有民族韻味的藝術格調,獨特的民族民間風情贏得了國內外聽眾的喜愛。作曲家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蝶戀花》正是這類作品的優秀代表之一,它繼承了中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特征,從調式到曲式,從和聲到對民族器樂的摸擬,以及它的民族化情韻,都蘊育著濃郁的民族民間特色。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鋼琴改編曲;《蝶戀花》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3-0077-02
《蝶戀花》本是唐朝教坊的曲名,原名叫“鵲踏枝”,宋朝晏殊將其改為“蝶戀花”,后被借用到毛主席的一首詩詞的題目中。這首詩詞的原題為《游仙》,是毛主席在1957年5月11日寫給湖南長沙第十中學語文教員李淑一同志的(1963年改題為《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詞也可以說是悼亡詩,是為了追悼愛妻楊開慧和革命戰友柳直荀而作,后經彈詞藝術家趙開生于1958年譜曲成蘇州彈詞的開篇。
鋼琴改編曲《蝶戀花》是王建中教授迄今為止最后一首鋼琴改編曲,其在趙開生所譜同名評彈曲的基礎上于1976年改編。此改編曲在原有曲調的特色上極大地發揮了鋼琴的多聲部音色優勢,運用紛繁多姿的節奏織體,并借用了說唱音樂特有的、多變的節奏韻律將樂曲特有的思想感情刻畫得催人淚下,淋漓酣暢而又不失大氣豪放。
一、曲式結構及調式的民族特性
(一)曲式結構的民族特性
曲式結構是樂曲音樂內容的骨架和載體,它是音樂內容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不同的作品采用的曲式結構會隨著地域、文化、時代等諸多因素的不同而變化。對中國作曲家來說,在早期的創作中或多或少均借鑒了西方作曲家常用的“A-B-A”三段式曲式結構,這是一種與西方文化傳統相關聯的古典的曲式結構形式,但隨著中國作曲家們創作手法的日益完善和創作題材的豐富,逐漸拓寬了曲式結構的形式,紛紛探索并實踐著一些能夠更好地體現中國民族民間風格特色的曲式結構,鋼琴改編曲《蝶戀花》正是在曲式結構上體現“中國特色”的成功探索之一。
由上圖可見,鋼琴曲《蝶戀花》的結構較原曲有所擴充,規模較大,增加了兩個再現樂段以及尾聲,樂曲基本保留了原曲的原旋律特色和評彈藝術中慣用的套曲形式(“散→慢→中→快→散”)。
作者為了保留原曲的韻味和民族性,曲式上沒有受到西方音樂慣用曲式結構的影響,而采用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中多段體形式的結構,并在每段之間加入模仿評彈藝術的穿場音樂的過門。各個段落之間過門的速度,總的來說基本上按照由慢而逐漸地轉變到快,最后沖向高潮沿入旋律的布局安排(過門1、過門3、過門4),而各段之間在音樂形象展開的結構布局仍是傳承了中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特點,即“起”、“承”、“轉”、“合”的結構,使得全曲的音樂邏輯呈現得更為連貫緊湊、生動鮮明,而沒有瑣碎、松散之感。全曲結構沿續了我國傳統說唱藝術的套曲形式,采用起承轉合、環環相扣的創作手法,音樂上由靜而動,又由動而靜。不同音樂材料的處理并非絕對的“對比”和“并置”,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呈現出一種中和包容的狀態。這種曲體結構形式和結構原則,反映出“中國特色”的印記。
(二)調式的民族特性
樂曲采用的調式是中國民族傳統典型的五聲調式,調式的特點總的來說是多采用A宮體系中的宮、徵調式,bD宮體系中的羽、徵調式交替也比較多,尤其是其中的徵調式,個性鮮明、特征突出,運用最為普遍,這也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漢族音樂“徵群體”的顯著特征之一。各段之間,特別是在過門中,作者強調用調式調性色彩的豐富變化來烘托樂曲的意境。例如:在過門4中,為表現激動的情緒化演變,調性不斷地游離徘徊,由F宮→bE宮→D宮→C宮→A宮發展運動,動力性較強,為引出全曲的高潮而作鋪墊。
二、五聲性和聲運用的民族化手法
在這首改編曲中,作曲家以傳統西洋和聲的三和弦為基礎的和聲語匯,融進我國特有的五聲調式,創作出既保持傳統的五聲特性,又打破五聲音調比較單一的和聲色彩。全曲將三度疊置和聲與非三度疊置五聲性和聲交替與結合使用。其中作者采用了五聲式音程和弦、附加音和弦、多音和弦、五聲縱合性和弦等多種形式來強調和聲的五聲性結構特點。
(一)五聲式音程和弦
譜例:
在第18-21小節左手伴奏聲部出現的純五度平行音程和過門中,左右手外聲部出現的純四度平行音程的結合,不管是作為伴奏織體,還是運用到旋律的演進方式,都有一番與三度、六度結合音響效果所截然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特色和東方音樂韻味。
(二)多音分解和弦
譜例:
51-54小節中三十二分音符運用五聲性多音和弦分解和弦的寫法,顯然在模仿古箏的演奏效果,具有描繪意境和渲染氣氛的作用,是中國風格鋼琴曲中一種常見的和聲手法。
(三)附加音和弦
譜例:
121小節處右手用三度疊置的七和弦的轉位同左手七和弦的分解和弦復合,漸強演奏,并在強處由還原G下行解決到#F,使和聲音響更加豐富多彩而民族風格得到強化,音樂效果熱烈、奔放。
(四)五聲縱合性和弦
此曲作者還廣泛運用了五聲縱合性和弦,即利用橫向運動的五聲音階材料作縱向疊置,使其構成一種特有的和聲形態,形態上顯得縱橫結合自然而又貼切。
1.包含四個不同調式音的四音和弦
譜例:五度四音列式
2.包含三個不同調式音的三音和弦
譜例:
(五)五聲性和弦的連接
樂曲中交替與結合使用了三度疊置與非三度疊置的不同結構和聲,在和聲連接的設置上,作者使用“突出五聲正音弱化偏音(偏音內置及作經過音處理)”、“經過音流的五聲性”等多種方法,使和聲銜接自然而然,一氣呵成。endprint
1.偏音內置
譜例:
2.經過音流的五聲性
譜例:
由上可見,在王建中教授的這部鋼琴作品中,和聲運用的基本特點是:大膽使用三度和非三度疊置的多結構、多色彩的和聲,充分發揮和聲創作在音樂結構中的組織作用及豐富的色彩性功能,富有創造性地運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將其融入到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內容之中,創作手法不拘一格,是運用鋼琴這種西洋樂器來充分表現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又一次成功的嘗試。
三、鋼琴化織體對民族樂器的模擬
在將傳統器樂作品進行鋼琴化改編的創作中,運用鋼琴多聲部織體和豐富的音色變化,通過各種裝飾技巧模仿、再現中國民族民間樂器的獨特演奏技法,并保留樂曲中的民族風格、民間韻味,復現生動形象的描繪性場景,已成為了中國鋼琴作品中展現傳統民族民間特色的重要手法之一。
蘇州評彈中的主奏樂器為琵琶、箏、二胡、三弦等,這些民族樂器的演奏及獨特的韻味在這首鋼琴改編曲中得到了充分表現。
如在引子部分中,第1小節的九連音,第2小節的同音反復,第3小節的七連音,第5小節以及過門3中的同音反復,作曲家通過雙手快速交替演奏這些同音反復來模仿琵琶演奏中輪指的音響效果。演奏時,大臂帶動前臂,指尖支撐要好,雙手交替要均勻離鍵,好似珠落玉盤,由高到低,彈性要好。
在過門1中,鋼琴織體層呈現三種形態:(1)高聲部的旋律模仿碰鈴的音色來演奏;(2)中聲部的短小十六分音符模仿民族樂器演奏的襯音音型;(3)低聲部的八分音符模仿傳統樂器三弦的短促音響效果。演奏時,手指顆粒性要好,速度要快,力量點狀地停留在高音區和低音區八分音符的旋律上,中音區和同音反復要弱而輕巧。在力度上可隨高、低聲部的旋律走向稍作力度變化。
過門2中,下行的三十二分音符為模仿古箏的音色效果。這里的演奏應注意鍵輕奏,好似仙子的水袖撫過一般,并利用手腕的貫性來帶動手指,使之彈奏得輕巧、盈動。
這些模擬性與描繪性的演奏手法不僅豐富了和聲語匯與鋼琴的表現手法,而且很好地再現了傳統民族民間韻味,使得樂曲更有特色。
鋼琴改編曲《蝶戀花》是一首真正的中國化鋼琴作品,它繼承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特點,從題材到曲式結構,從調式到和聲再到民族器樂的模擬,以及它所蘊含的民族化的意境情韻,都帶有濃郁的民族民間風格,既體現了音樂的民間民族性,又充分發揮了鋼琴富于表現力的優勢,使樂曲既動聽又獨具個性,既傳統又現代、既古典又通俗,雅俗共賞,散發著無限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魏廷格.論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J].中國音樂學(季刊),1999(02).
[2]陳旭.王建中鋼琴作品的和聲手法[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3).
[3]巢志玨.不斷充實自己——走訪王建中教授[J].鋼琴藝術,2000(04).
作者簡介:
徐曉璐(1980-),女,湖北武漢市人,碩士研究生,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鋼琴教師,講師職稱,研究方向:鋼琴表演與教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