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玉
摘 要:近年來全國高職職業技能大賽受到社會各屆的廣泛重視,本文從職業技能競賽視角出發,分析了會計理論及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及實訓條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以期達到“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標。
關鍵詞:會計技能;激勵;師資;教學模式方法;實訓條件
一年一度的職業技能大賽序幕已經拉開,各院校從上到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到技能大賽的前期訓練中。結合我校會計技能比賽的籌備及訓練工作,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及實訓室建設等方面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建立技能大賽的長效保障激勵機制
由于會計技能大賽的訓練工作強度大時間長,要保證參賽師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是會計大賽備賽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參賽學校除對取得優異成績的指導教師和學生要獎勵外,對雖然參賽卻沒有取得名次的指導教師也應當給予或提高備賽時的課時酬金,以體現對教師辛勤付出的認可,這樣才能保證參加大賽的連續性和持久性。
二、提高教師理論及實踐水平,建設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會計技能大賽項目大,內容廣,涉及到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會計信息化等會計專業的理論及實踐知識,因此不僅要求教師的理論水平要扎實全面,還要具備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教師只有自己先精通整個會計技能大賽的內容、各個環節的操作方法及要求,才能使訓練效果達到快速高效。但多數老師由于缺少會計實踐經驗,教學中主要以課本為主,具體到實踐操作時常常是紙上談兵,導致學生只會按步就班地按照書本的步驟進行操作。由于學習中缺少職業環境及業務情境的熏陶,學生普遍缺乏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表現在會計技能訓練過程中容易出現差錯,影響了訓練的效果,學生畢業后也不能馬上適應會計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設真正的“雙師型”隊伍是大賽取勝的關鍵,也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開展教學改革,轉變教學模式和方法
國家舉辦會計職業技能競賽的目的是選拔具有創新能力和熟練掌握職業技能的人才,是對學生所學專業的綜合理論和綜合技能地考核。無論是信息化還是手工會計技能都體現了理論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高度融合。由于會計技能競賽內容和形式上與真實企業業務和情境相似,如業務采用原始憑證提供,人員采用分崗及權限管理等,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縮小和實際工作的差距,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反觀我們日常的會計教學更多地是理論知識地學習,即使有實訓實驗課時,也往往是孤立的。比如在學習基礎會計時雖然讓學生練習了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的填制等,但學生仍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把整個業務系統地連貫起來;在綜合實訓時由于時間場地等條件地限制,實訓內容、方式和真實企業的操作環境及流程相差較大,與會計技能比賽的形式和內容也相差較遠。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會計技能競賽的效果,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實現由“從理論到實踐”向“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轉變,使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成為主體。教學方法上,以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等方法來代替傳統的課堂講授法,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具體操作時如在進行章節“會計賬簿”的教學時,可以設計成一個大的項目,講清會計賬簿概念、作用及其和憑證、報表之間的銜接關系后,再將任務分解布置給學生,由學生按要求在真實的會計賬簿上完成任務,最后老師檢查分析評價。這樣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既使學生了解了會計賬簿在整個會計核算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掌握了登記賬簿的技能方法,也能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善實訓教學條件,滿足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結合我校實訓室建設來看,由于教學場地緊張,將會計實訓的多個功能模塊集中在一個機房,雖然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但降低了實訓項目的開出率。實訓的形式主要是學生通過會計軟件的操作來掌握會計的實踐內容,與真實的會計工作環境相差較遠,因此學生普遍缺乏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如何做好會計工作的認知及能力。目前的實訓室條件雖然基本滿足了會計技能競賽的訓練要求,但是從長遠看技能大賽的集訓模式不能代替日常教育,技能大賽的目標更不能代替高職的培養目標。通過技能大賽地深入開展,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將技能大賽從一年一次的精英賽向常態化、群眾化轉化,以滿足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因此建立以“職業環境+會計分崗+業務情景+工作任務”為模式的仿真會計實訓中心是未來實訓室建設發展的方向。
五、結束語
以職業技能大賽為契機推進高職會計專業的理論及實踐教學改革,改善實訓條件,培養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促進會計技能大賽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這樣,“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賽相長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李正秀,李燕燕.技能大賽視角下職業技能教學的改革——以會計技能教學為例《專業與課程建設》2014.4
[2] 方向陽 魏 力 王 竝.開展職業技能大賽 促進高職教育改革 《當代教育論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