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摘 要】分層教學的目標就是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承認在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差異,將學生分成若干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通過講課分層次、分類指導、分層設計問題、課堂練習分層,達到各自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
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學生,是一個個體差異大、層次復雜的教學群體。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下,對分層次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也應運而生。分層教學是一種在集體教學形式下的個別化教學的策略,它容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級教學之中,試圖在班級教學與因材施教之間找到一個契和點,在個別教學與集體教學兩者中構建一座橋梁,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從而為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提供一個適應其發展特點的教學活動環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學有所獲,達到培優與補差互補并舉的效果。它著眼于適應學生個體差異,并促進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本人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在幾年的教學工作中,對分層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根據學生的智能水平與學習的差異將學生分成若干層次和小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適合他們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進行不同的方法指導,促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教師要在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基礎上,將學生分層分組,以便更好地實施分層教學。我將學生分成低、中、高三個層次,并選出各層次的組長,由各組的組長收作業。我經常鼓勵他們,只要努力,都能學好數學,樹立他們的信心。學生的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把學生調換到適合的層次,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
在同一班級內采用相同的大綱與教材實行分層教學。在教學中設計梯度教學方案的評價層次,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上,減少學習困難,增強自信心和榮譽感,體驗成功感和喜悅感。而且對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能夠充分施展他們的才華,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根據學生學習的可能性為每一層學生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它包括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把這三個層次的學生分為A組、B組、C組。教學目標分層符合學生的實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制定這樣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可以使A組學生理解教材最基本內容,從培養實際能力入手,達到大綱的基本要求,使B、C組學生進一步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能,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得到培養。
課堂教學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顧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能力又要顧及到各層次學生掌握的程度,開展適應有差異的各層次學生的教學活動。其基本要求是:分合有致,動靜結合,學生全員參與,各得其所。并通過不斷學習逐步提高,再上一個新臺階。具體做法如下:
由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對內容興趣上的差異,將會造成學生在不同層面對知識的理解。鑒于此差別的存在,教學中可采?。孩倩A知識整體講,以保證全體學生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基本內容,教學方式采用集體講解;②特征知識個別講,對A組學生詳細講,并降低難度,C組學生聽教師講解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補充擴展新的內容,在給每個組講解的時候,其他的組做相應的練習。
學生個體差異的多樣性反應到教學中應體現教學方法、手段的不同。比如說在低層次的水平上,有的學生之所以處于此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學習動機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指導時只需要通過交流、講解、鼓勵等方法使其明確學習目標,一旦此方法奏效學生將很快提到高一層次;有的學生處在低層次可能是由于興趣方面的原因,教師在指導時應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興趣,使之樂學、愛學;還有一些學生可能是由于概念不明確、學習方法問題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觀察分析,不斷總結嘗試,從而達到教學藝術化的境界。
課堂技能訓練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應該設計多層次的練習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訓練題: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①㎡+4m+4;②25n?+10mn+㎡;③(x+y)?+10(x+y)+25;學生訓練時,老師不宜明確指明哪些學生做什么題組,C層次的學生選做②、③題時,老師應及時點撥。課外作業也應分為幾個層次,一般可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以供學生選,其中必做題要求A、B、C層次的學生都要完成,選做題允許學生不全部完成,或幾個同學一起研究共同完成,這樣在學生習中形成競爭意識,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因為個體差異,評價也要分層。當學生順利完成了本層級的學習任務時,我們應及時給予相應的評價,所以采取如下評價方案:
(1)同一套試卷分兩部分命題。雙基題80分,拓深題40分,其計分方法是:A組學生實得分=100分一扣分,B組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組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
(2)試題相同但評分標準不同?;A題對低組學生基分高,對高組學生的基分低;允許C組學生做拓廣題,作為升層的參考因素。(此種方法常用于單元考查)??疾槌煽?0分以上者為該組優秀學生。連同平時的聽課、作業以及智力因素等,作為學生升層的量化依據。
學生分級達標后,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基礎得到了鞏固,部分學生升層條件日趨成熟;教師應在授課中有意識地創造升層條件,引導他們向上一級臺階過渡。同時,對部分不能升層,以及個別由于驕傲而退步須降層的學生,教師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層和降層措施。這種定期升層教育活動,一學期一般進行兩次,對個別超速發展的學生,可隨時升層。調層后,教師訂出新的目標(如各組的最低分數),使學生有新的奮斗目標。
課堂提問要結合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分層設計。教師應從實際出發,較簡單的問題讓A組學生來回答,使他們也有機會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如果是稍難一點的問題,就讓B組的同學回答;C組同學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在分數應用題的復習課時,有這樣一道題:糧店運來大米15噸,面粉30噸,提問A組學生的問題是“大米的重量是面粉重量的幾分之幾?面粉的重量是大米重量的幾倍?”;B組學生的問題是“大米的重量比面粉少幾分之幾?”;C組學生的問題是“你還能提出那些問題?”。學生可以各顯所能,各取所需??傊?,有真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課堂提問,讓各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力所能及地回答問題,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上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必將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甚至可以讓學生“情緒高漲”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學習中去。
課堂練習分層就是在新授后的鞏固練習時,把練習分成不同的層次,讓學生有選擇地去做,以達到各自的目標。在教學實施中,我把練習題分成三個層次,學生每做對一層加一百分,多做多得分,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鞏固所學知識。
分層教學的目標就是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承認在差異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一現象不僅體現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應在測試和考核中有所反映,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的完整性,否則就會造成教與考的脫節,導致學生積極性遭受挫傷。評價分層要注意:對低層次學生以表揚為主,對中等生以鼓勵為主,對高層次學生可以采用評價提高其競爭意識。實踐證明,分層教學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重要方法。
注:該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初中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的探究與運用》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