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晨
【摘 要】本文例舉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從創設問題教學情境、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指導辨析方法、適時評價激勵等方面下功夫,來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培養;提問能力
根據初中物理學新課標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物理學科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分析、討論并最終解決問題。使學生從原來的“不想問、不會問”到“敢問”、“善問”、“樂問”,逐步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和做法。
一、目前初中物理課堂學生提問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初中物理課堂提問多數還停留于教師問、學生答。筆者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學生之所以提不出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宰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更多考慮的是怎樣問有深度、有意義,而較少思考如何創設學生敢問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善問的能力。因此造成學生思維不活躍,課堂氣氛枯燥沉悶,大部分學生沒有主動提問的愿望;有的學生認為提問的內容只是針對教師講課過程沒聽懂或不理解的部分,一旦問了就表示課堂沒認真聽,害怕遭到教師的批評;有的學生存在不自信的心理,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過于膚淺而遭到老師或同學嘲笑;還有的同學由于物理學基礎比較薄弱,不懂得該如何質疑;甚至存在個別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提不出有價值問題的現象等。這樣就造成了課堂上沒有學生能夠提出問題的沉悶局面。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在提出質疑時,學生不是機械的記憶,或按部就班的學習,而是學生思維加工的過程,學生能力的鍛煉和體現都在于此。因此,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思想和思維上的成長。
二、創設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想問”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將物理問題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創設源于現實生活的問題教學情境,使學生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如在進行《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這節中的“慣性”教學時,筆者就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冰壺比賽時拋出去的冰壺會逐漸停下來;已關閉發動機的飛機降落在跑道上繼續滑行后慢慢停下來;自由擺動的秋千也會慢慢停下來;騎自行車前行時,停止踩踏板,自行車仍然在前進,不過也會慢慢停下來等等。這些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生活的現象。筆者通過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的學生立刻會提出“冰壺為什么停下來?”,“刷冰隊員在冰壺前不斷的刷冰有什么作用?”,“發動機關閉了的飛機為什么還可以往前滑行?”、“我們蕩秋千的時候是否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等好多問題。然后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分析,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可以使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單,使枯燥的知識變得富有趣味,吸引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三、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問”
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具備以下特征:好奇心強、愛表現和爭強好勝。大部分同學雖然在課堂上有想問的問題,可擔心自己所問的問題過于膚淺而遭到同學的嘲笑,或者擔心自己所問的問題與課堂無關而遭到老師的否定,因此沉默成了一種習慣。為了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應該創設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當學生提出錯誤問題時,教師不能一味地采取否定的方式,應該將學生提出的錯誤問題看成切入教學的好時期。教師還可以通過自身的動作、語言和表情等消除學生在課堂中的焦慮感、緊張感和壓抑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由“想問”進而“敢問”。如在進行《全球變暖與水資源危機》一節課教學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課前通過多渠道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有關全球變暖的原因、危害和水資源危機的知識以及如何保護環境、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做法,然后在課堂上讓小組推薦代表上講臺當“小老師”,筆者則坐在下面當起了“學生”,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觀點。當出現了分歧、沖突的時候,通過老師適當的引導,達成共識。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所有學生都能各抒己見,學習興趣濃厚,思維得到充分調動,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
四、指導辨析方法,讓學生“會問”
由于物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都相對比較強的學科。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辨析方法,懂得如何提問。如在講授《電流做功》這一知識點后,筆者向學生演示了通電后落地電風扇轉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落地電風扇的結構,同時讓學生用手摸電風扇的后部微熱部分,要求學生嘗試提出幾個與物理有關的問題,要求所提問題可以涉及力學、熱學、電學等各個領域,并針對所提的問題進行討論。又如在學習《空氣的力量》這節課中,引入“大氣壓強”時,可以做這樣一個演示實驗:拿一個較大的燒瓶,再選一個比燒瓶頸稍微大一點的剝了皮的熟雞蛋,把燒瓶放在熱水中燙一會兒后把雞蛋放在燒瓶口,用手托著雞蛋把燒瓶顛倒過來后再放開手,雞蛋非但不掉下來,反而會沿著燒瓶頸慢慢的上升,最后會砰的一聲落入瓶腹中。然后讓學生通過這個現象提幾個有關力學方面的問題,有的學生就會提出“雞蛋有受到重力作用嗎?”、“除了重力外雞蛋還受到其它什么力的作用?”、“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們的施力物體是什么?”等問題。通過這樣的處理,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許多同學都能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利用替代、列舉、假設、類比等方法提出問題。同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所提出的問題哪些有價值,哪些是無效的問題。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點評,使學生掌握提有價值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五、適時評價激勵,讓學生“樂問”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的本性都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贊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都要認真對待,耐心解答,盡量讓他們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要不斷地給提出問題的學生予以肯定和鼓勵,注意豐富評價的語言,如“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雖然你的問題有點偏,但精神可嘉,下次繼續努力”、“很好,同學們掌聲鼓勵”等等,也可以在本學科內建立獎勵機制,對于問題提得好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分數鼓勵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躍躍欲試和渴望進步的良性循環狀態,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不斷升華,體驗提問的樂趣,使學生愛問、樂問。
總之,課堂上有了學生的提問,猶如有了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泉,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學習,具備了問題意識,從而“想問”;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信任,構建民主的課堂氛圍,從而“敢問”;不斷質疑,學會辨析,從而“會問”;適時進行評價激勵,從而“樂問”。不僅在學中問,實質上在自己提問的同時,也在不斷地促進學習。
參考文獻:
[1]路鳳群.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問能力淺談[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10(4):199-199
[2]王愛萍.淺談物理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43-44
[3]趙學明.論初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09(21):219-219
[4]胡靜.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2(12):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