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鳳
【摘 要】導學案教學實施教學理念是“先學后教,教隨學定”,該理念是對新課程的理念的具體實施,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轉變過去灌輸式教學為體驗式、參與式、自主式教學,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構建了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轉變了多年以來養成的“先教后學”的習慣做法及觀念,逐步適應了新課程理念的“先學后教”的有效教學觀。教什么,是由學生的學情決定。在如何診斷學生的學情中,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表現的尤為重要。本文就導學案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通過想問、敢問、會問、再問,來實現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從而讓教師教的高效,學生學的高效。
【關鍵詞】提問意識;提問能力;先學后教;有效課堂
一、問題
傳統的課堂中都是教師設問,學生回答,這樣的課堂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的發展。一節課當中教學提問安排合理,結構緊湊,師生一問一答,教師問的專業,學生答的準確。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度的強化了接受性的發問學習,在問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掌握著主動權,這樣的教學方法把教學變成了一種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過程,使學生容易失去主動思考、主動提問的興趣,沒有問題的學習是一種無目的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習,久而久之容易對學習失去新鮮感,從而影響到學習效果。
二、實踐
新課堂教學中,導學案教學模式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導學案教學實施教學理念是“先學后教,教隨學定”,該理念是對新課程的理念的具體實施,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轉變過去灌輸式教學為體驗式、參與式、自主式教學,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構建了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問,是思維的起源,是探索的開端,是學習的鑰匙。學生問的思維一旦被打開,如同火山爆發,學習潛力會最大限度的開發,那就要讓學生想問、敢問、會問,再問。筆者就導學案模式下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能力,真正做好以問促學,提高學習實效。
(一)在“獨學”中讓學生“想問”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讓學生“想問”。
1.通過預習作業讓學生想問
導學案設計的第一個環節為預習反饋,該環節為學生獨立完成預習內容,也就是需要學生獨學。獨學也就是:學生借助導學案,通過學習課本或查閱資料,嘗試解決本節課的基本問題,完成預習作業,獨學環節重在思考。需要每名學生都能靜下心來,真正地進行獨立思考,獲得新知。對學習過程中的重難疑點做好標注,同時做好預習筆記,把未解決的問題找出來,便于留在后邊的學習環節。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手資料,但是往往教材編寫的都比較枯燥,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好導學案中的預習作業,設計讓學生感興趣的預習作業,讓學生在獨學的過程中能問出自己想問的問題。
(1)設計生活類預習作業,引導學生“想問”
【案例】在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學習中,可以設計這樣的預習作業:
請大家讀杭州2014年12月2日到12月5日的天氣變化情況,由此你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設計一個或者幾個問題,并提供參考答案。
同學們設計的問題很多,有描述類的、有原因的類的。具體學生設計問題
實例如下:
1.12月2-5日杭州氣溫的變化的特點是,其原因是?
2.請描述杭州天氣的變化特點,并解釋其原因?
3.請計算2-5日杭州每日的溫差的大小,找出溫差最小的日期,并解釋其原因?
4.結合杭州天氣預報,分析5日夜間風力大的原因。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因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熟悉,有興趣去研究跟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也就有想問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即是給同學設計的問題,更是給自己的設計的問題。在平時的預習作業中設計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訓練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獨學掌握了基本的讀圖能力,為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中的鋒面系統打下了良好學習基礎。命題過程中既涉及到前面學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又涉及了新課中的鋒面系統的知識,復習了新知,學習了新知,使得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
(2)設計實驗類的預習作業,引導學生“想問”
【案例】準備兩個帶溫度計的燒杯:一個燒杯中充滿空氣,一個充滿CO2,然后放在日光下一段時間,讓同學觀察實驗結果,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通過觀察實驗結果表明,注入CO2的燒杯的溫度計升高的較高,引發學生對CO2作用的思考,從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實驗是借鑒于化學實驗的做法,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化學實驗如何在地理學科的應用,還可以了解到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它的多少可以引起氣溫的變化,由此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
2.通過其它方式讓學生“想問”
(1)通過涉獵課外書籍讓學生想問。魯迅先生曾經告誡青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學習地理知識也是如此,通過對課外書籍的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感知,并產生問題。引導學生讀一些跟地理有關系的書籍,例如:《恐龍永遠消失的地球》,從而讓學生探究這種陸上大型動物消失的原因。
(2)通過觀看時事視頻讓學生“想問”。地理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地理的學習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地理知識也是地理學習的一種非常好的途徑。如果能從發生在生活中事情,聯系到地理當中,刺激學生想問。如2013年8月14日以來,東北災情嚴重,8月15日松花江流域出現1998年來最大洪水,截止到2013年8月30日,東北局部地區遭受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7800萬。2013年的夏天杭州不下雨,東北猛下雨,由此激發學生對家鄉杭州連續干旱的分析及對東北洪澇災害成因的探討。
(3)通過體驗網絡游戲讓學生“想問”。玩游戲,這是很多學生喜歡的一項活動,玩網絡游戲對于學習也有很多好處,比如益智游戲可以鍛煉你的腦力,敏捷游戲可以鍛煉你的敏捷能力。策略游戲可以提高你的智力等。游戲可以用虛擬世界展現各個時代的世界觀。你可以在游戲中了解到這個時代的世界。在地理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嘗試一些跟地理有關系的游戲,讓學生在玩中產生問題意識。例如游戲《大航海時代》,在這款游戲中學生可以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從而體驗各地的物產、了解各地的洋流和風向,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感知地理問題。
(二)在“展學”中讓學生“敢問”
“展學”既為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示學生發現的問題。可以是問答式展學、媒體展示展學、板演展學,在這個環節中培養學生敢問。
“敢問”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行為,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在提問時往往會產生“我提的問題行嗎?”“我提的問題太淺,同學們會笑我嗎?老師會批評我嗎?”等顧慮。這時,教師就應及時地鼓勵學生,創造一種氣氛,讓學生敢于提問,敢于自我表現,以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促進并調節其探究活動,以此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
1.問答式展學中讓學生“敢問”
對于膽子比較大、地理學習水平比較高、表述能力比較強的同學來,可以采用問答式展示讓學生“敢問”。這個問題的展示過程可以讓這些同學學習地理的自信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更給別的同學提供一個榜樣的作用。
【案例】例如在教材提到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時候就有膽子同學提出,除了這個原因,還有可能是別的原因嗎?下面就有同學通過查找資料給了他答案:①氣候變遷說。②物種斗爭說。③大陸漂移說。④地磁變化說。
通過這個一問一答一探究的展示,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理解的比較深透了,并可以運用到對其它問題的理解。讓學生在做到有問題可以問,有了問題敢問。
2.媒體式展學中讓學生“敢問”
大多數的同學,尤其是膽子比較小的同學、地理學習的潛力生同學都害怕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問題。害怕在同學面前做問答式提問,對一類同學可以慢慢的先采用媒體式展學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問題。對這類同學要加強心理上的指導,讓他們有信心。對學生提出的針對教師和教材的問題的勇氣和態度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是引導和分析;還要引導全體學生正確對待其他同學所提出的問題,要讓主動提高提問的學生有“安全感、成就感”。這樣就能激發學生主動提問的動機,也能互相引發思考,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由“不敢問”到“敢問”。讓學生把問題形成文字把獨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
(三)在“群學”中讓學生“會問”
“群學”既為3人以上的學生集體學習,在集體的學習互相解決問題,發現解決不了的問題。獨學中激發學生想問,展學中培養學生敢問,群學中讓學生會問,如何才能使學生問的有水平,筆者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①示范:教師示范提問,既說思考的過程,又說提問的方法。②點評:出現高質量的問題,教師加以點評,發現提問成敗,揚長避短。③展示:出現高質量的問題,教師加以追問:“你是怎樣想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展示思維過程,使其他同學從中掌握思維方法和提問方法。④比較:同一知識點,將學生所提的不同深淺的問題同時板出,在比較中發現差距,從而訓練學生會問的能力。⑤肯定:出現高質量的問題,教師應給予中分的肯定,可為學生提供“有價之問”的范例,促使其他同學將自己所提的問題與范對照,糾正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而會問。⑥實踐:我們編制了問題指南卡,要求學生填寫,定期匯總,精彩的問題上黑板討論,實驗性問題課外活動課時探究。
(四)在“練學”中讓學生“再問”
導學案的第三環節為課堂訓練,既為“練學”,通過“練學”,學生可以檢驗學習的成果,檢驗自己學習中的疑惑點,讓學生進一步的再問。
三、成效
通過對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動起來發揮質疑能力,發現自己的問題,并采用各種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提問意識和能力。通過對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同學的教學實踐,各個年級的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上都有顯著成效。具體成效如下:
(一)教學的四個環節中的成效
(1)在“獨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認真完成針對性的預習作業、涉獵各種課外讀物、玩網絡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學習的領域拓寬了,讓學生有問題可問,有問題“想問”。
(2)在“展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對地理學習的優秀生運用問答式展學、對膽子比較小的同學或者地理學習的潛力生運用媒體式展學、板演式展學等展學方式,讓地理優秀生更喜歡在同學面前展示,讓膽子小的同學和地理學習的潛力生不在害怕在同學們面前展示自己的答案,從而達到一種“敢學”。
(3)在“群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提出的共性問題,進行示范、點評、展示、比較、肯定、實踐等步驟,逐漸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4)在“練學”過程中,通過課堂訓練、課后訓練的等訓練方式,發現學生在獨學、展學、群學中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再次發問。
(二)不同類型學生的成效
(1)對于地理學習的潛力生來講,通過獨學、展學、群學、練學中的問題意識培養,讓他有一個充分展示發現問題機會,敢于展示自己發現問題的機會,提出高質量問題的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
(2)對于地理學習的優秀學生來講,更好的培養了他們的地理思維能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潛能,不斷在發現問題的路上越走越遠,有利于今后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進取。
四、反思
不會提問就不會創造,因為任何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教師應通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啟動學生思維,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求知識的奧秘,學生通過自己去嘗試、探究學習活動,發現問題,同時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學應以問題為中心,教師可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思維中提問,在提問中思維。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作為衡量教育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更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①把握好問題的伸縮度;②把握好對學生的激勵度;③把握好學生思考的時間。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養成想問、敢問、會問、會問、再問習慣,恢復學生“問”的天性,提高學生“問”的水平,是培養學生主動提問意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只有想問、敢問、會問,才會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從而發現問題,積極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的心智得到發展。教師只有通過學生的提問,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狀況,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為學生的學習掃清障礙,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這樣才能讓學生學的高效,教師教的高效。
參考文獻:
[1]張玉強.地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地理教學雜志社.2009,4
[2]林成策.程菊.走進高中地理教學現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