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亮+羅兵
摘 要:以電子技能競賽為平臺,圍繞競賽學員的選拔、培訓、專業課程改革、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專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探討適應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升級需要的研發、試驗、生產、銷售、管理等職業崗位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措施,并通過我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的實例,闡明了電子技能競賽對電子信息類專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技能競賽;高級技術技能人才;高職教育;電子信息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3-0025-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簡介:張永亮(1979-),男,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群主任,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統設計、信號與信息處理。(廣東 廣州/510550)
羅 兵(1980-),男,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高頻電子技術。(廣東 廣州/510550)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以技能競賽引領電子信息類專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2013JK200)、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401059)、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重點課題《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引言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要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術的人才。當前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以廣東省為例,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技能人才達92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1萬,技能人才的市場求人倍率(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平均位于1.4以上,高于市場1.05-1.1的總體水平,技師和高級技師等高技能人才更是位于2.0以上。經過多年發展,珠三角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制造業中心轉變。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廣東省的支柱產業,2012年,全省實現總產值2.35萬億元,占全國的27.6%,連續22年居全國首位。當前,以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為引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圍興起,珠三角電子制造企業正在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迫切需要大批在研發、生產、管理、銷售與服務領域具備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較高的操作技能,能夠高效獲取新技術、新知識、新信息,并能夠將掌握的理論知識用于生產實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實踐中創新,不斷解決新出現的各類實際問題的人才,即高級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能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企業培養人才,而技能競賽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造精神以及務實的做事風格,是提高學校教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各級政府部門、各行業企業以及學校舉辦的技能競賽,如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全國職業技能競賽、全國挑戰杯比賽以及各省舉辦的國賽選拔賽,同時,還有飛思卡爾、合泰等企業舉辦的電子設計競賽等,旨在考核學生的電子元器件識別、應用能力,產品設計、調試能力,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2010年,廣東首次以省政府名義高規格開展了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參加賽前訓練和競賽的人數達630多萬人次;2011年,全省開展爭當崗位技術能手活動,參與規模達到320萬人次;2013年,廣東舉辦68個職業的職業技能競賽,全省通過競賽帶動180萬人次參加培訓、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產生297名“廣東省技術能手”。在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中也指出,要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把提高質量作為職業教育的重點,這是培養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舉措。因此,通過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不僅可以發掘一大批民間優秀的高技能人才,而且還可以調動了廣大勞動者學技能、比技能的積極性,促進廣東省勞動者整體素質提升,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技能競賽引領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措施
電子信息類專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樹立注重全面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觀念,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能力的教學和培訓體系。縱觀歷年各級電子設計競賽的題型,幾乎全部來自生產、生活實際,具體又可分為電源、儀器儀表、無線通信、高頻、數據處理與控制五大類,完全涵蓋了電子信息專業的全部知識點。通過技能競賽培訓、題型解析、現場指導對高等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人才培養具有顯著的指導作用。因此,培養電子信息類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就要從課程改革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競賽人才競爭性選拔和培訓機制、競賽氛圍、專業發展和“雙師”隊伍的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強化工程實踐訓練,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綜合能力培養。具體的實施措施如下:
技能競賽引領電子信息類專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一)校企深度互嵌,建立以行業為依托,工學交替,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創新職業教育與產業合作模式,夯實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平臺;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采用“資源共出、內容共定、師資共派、成績共評”的“四共”聯合培養方式,為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奠定物質基礎;加強校企雙方互惠互利的協同創新,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專業特色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縮小學校和企業運作機制、校園與企業文化存在的差異,實現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轉變。
(二)構建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
精簡驗證性實驗,增加模塊式綜合與設計性實驗、研究性實驗,開發應用虛擬仿真實驗;實驗課程內容與管理模式的更新,優化三層次(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綜合創新實驗)的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強化實驗預習、總結實驗技能,改革實驗教學的考核方式,促進實踐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推進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調整和改革
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實施“教學、科研、生產、實踐”四位一體的教學改革,“寓教于研”提高學生參與創新的能力,推動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反思;以課程改革與教學模式創新為重點,做到課程設置與職業崗位的要求相結合,課程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證內容相結合;以職業資格標準作為教學目標,大力推進“綜合課程”“雙證課程”“企業課程”“一體化課程”的開發;實施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集理論教學、實驗、實訓一體化的項目、單元、產品等教學模式。
(四)完善競賽人才選拔和培訓機制,營造院校專業全覆蓋,教師學生齊參與的競賽文化
明確競賽的目的,規范競賽學員的選拔,重視學員的專業基礎,培養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組建指導教師團隊,明確任務分工,指導學生設計模塊電路,促使訓練項目常規化;融入CDIO理念,保證訓練的連續和遞進性,同時強化階段考核機制,注重培訓實效;將競賽項目引入專業教學,實施“工作過程導向”,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向職業能力開發的轉變,以競賽促教學,促教改,章顯“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
(五)推進電子信息類專業發展和“雙師”隊伍的建設
在師資隊伍培養上,堅持“內培”與“外引”相結合,建立完善的補充、淘汰、晉級、獎懲、考評長效機制,采取“送出去、送下去”的辦法,擴大“雙師”隊伍的規模;通過采用“專家進學校、骨干進協會、教師進企業、技藝進賽場”的“四進”方式,拓寬教師視野,實現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專業、行業一體化聯動,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打造真正的“雙師”教師;重視發揮兼職教師隊伍的骨干、傳幫帶、參謀和咨詢作用,堅持按需施教、訓教相融的原則,發揮兼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健全“雙師”教師管理和激勵機制,通過“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事業留人”的“四留”方式,“地位激勵、文化激勵、聲譽激勵、環境激勵”的“四激勵”方式,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在教學、科研中的作用。
三、我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實施過程
我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目前開設應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2個專業,其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2003年開始招生,2006年被評為省級示范性建設專業,2010年通過驗收,2011年獲得中央財政專項建設資金360萬,現有在校生356人;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2010年開始招生,2012年通過教育廳新專業驗收,現有在校生329人。在技能競賽方面,學校、學院歷來比較重視,在充分研究歷年全國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職業技能競賽的基礎上,將技能競賽的能力素質分解為專業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人文能力三部分,如圖1所示。
其中,專業基本能力包括元器件的識別和使用、常用儀器設備的使用、焊接技能、電路板的安裝與調試、信號的分析與測量、數據處理、資料的查閱、報告的撰寫;專業能力包括傳感器的原理和應用、微弱信號放大濾波電路、AD、DA轉換電
圖1 技能競賽的能力素質分解表
路設計、電路板的設計和制作、高頻信號的處理技術、線性和開關電源技術、單片機、DSP、EDA技術、軟件算法、數據處理方法、數據通信技術;人文能力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良好的職業道德、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自學能力。
根據專業能力的分析,我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在專業課程內容和實踐教學體系方面進行深入的改革,構建了三層次的實驗和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三層次”的實驗實踐課程體系
底層為四大電路和大學物理構成的專業基礎課實驗;中間層為專業核心課實驗,由傳感信息采集、電路設計與制作、智能信息處理、電子電器維修四大類共16門專業課程的驗證性和設計性實驗為主體;頂層為綜合創新實驗,具體又細分為專業綜合實踐、個性化實驗和企業實踐。“三層次”課程體系由淺入深,夯實學生的專業基本知識、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實現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轉換。
我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在2013年全國電子設計大賽的學員選拔和培訓過程中,按照能力和素質要求,實施了三階段的培訓方案,如圖3所示。
圖3 我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培訓方案
首先進行的是第一階段選拔,在2013年5月底進行,通過筆試、實操考核選拔了50人參加接下來的專項培訓。
第二階段從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采用“模塊法”對學員進行傳感信號采集、微弱信號放大、有源濾波、AD、DA轉換、C高級編程、雙機通信、PID算法等專項培訓,每周一次專項知識講課,并布置單元模塊電路設計,要求學生必須做出硬件實物,等下次上課時進行檢查,并且通過考核淘汰排名靠后的學生。這樣經過了8輪考核,最終選拔出了最后的12組共36名同學參加第三階段的培訓。
第三個階段從7月到8月30日,采用“真題法”進行實戰,指導教師從歷屆的比賽題目中,挑選難度適中的賽題,比賽的時間控制在4天3夜,學生必須獨立完成賽題所有的技術指標并撰寫技術文檔,在2個月時間內,經過4個2011和2009年真題的項目制作,最終選拔出了30人10組參加最后的比賽。雖然第三階段的培訓在暑假,但是學生們都克服了高溫酷暑,勤于備戰,付出總是有回報,在2013年9月份的全國電子設計大賽中,我校10支代表隊共獲得國家二等獎2項,廣東省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
四、結束語
電子技能競賽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引擎,通過參加各級各類電子技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賽結合”,能引領高職院校關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促進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這對于推動廣東省及全國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課程調整和教學改革,提升“雙師”隊伍水平和教學質量,實現“技能競賽與專業教學改革相結合、技能競賽與行業企業相結合、個人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相結合”的競賽宗旨,培養產業界和教育界緊密銜接,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電子信息類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熠.221萬粵高技能人才仍存缺口[N].南方日報,2013-10-29.
[2]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Z].
[3]李勝明.借力技能競賽提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水平[J].職教論壇,2012(5):55-59.
[4]陳高鋒,何國榮.充分發揮技能競賽對高職學生培養的促進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9):43-45.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