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萍
【摘 要】新課改倡導教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從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教材中可以看出,教學必須要立足于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方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方式要彼此包容、相互滲透的,合作中有自主探究,探究中更有自主與協作。只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選擇以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為主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做到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學習方式;合作;創新;自主;探究
現階段世界各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顯現多樣化。歐美地區強調“主題探究學習”、“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和“設計學習” (project learning);日本強調“綜合學習”;我國的新課改倡導“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研究性學習”……,盡管所提倡的稱呼有所不同,但精神實質卻是相似的,都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其實學習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最后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教師在上課時應與孩子們積極溝通,一同發展,不斷實現教學內容的展現方式、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和師生的溝通方式的革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勵合作學習,增進孩子們之間的相互溝通、共同發展,增進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我們在平時上課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對學習方式進行革新:
一、從新、舊教育觀的對比中,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
由于各種原因,我國教育在很長時間內普遍缺乏重視學生個人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活動往往是以學科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由此帶來的是學生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總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上形成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創新教學方式樣將促使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從應付單一的應試教育觀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綜合素質教育觀,改變孩子們在傳統學習方式中老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的單調形式、單一方式;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中缺少創新與探究,死記硬背,機械重復的現狀。積極構建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都會不由自主地通過各種方式來表現自己,老師只引導、提示、幫助,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的實踐,學生易于接受,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形成了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局面。
二、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培養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
學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建立起來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認為受教育者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核心是學會學習,也就是“會學”。因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并通過學生自己來解答疑問,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從而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重視學生表現、感受與欣賞,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創造學生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很有必要的。教學質量的提升必須充分發揮教者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被教者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培育孩子們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審視傳統教育,我們培養的學生恰恰缺少一種自主意識和銳意求索的內在精神,其原因在于不少教師在課堂上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學習過程總是在教師的周密安排下按設計程序開展,孩子們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處于一種被動、禁錮的學習狀態,這樣的教學活動很難使學生學到真正的知識。為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創造性學習,必須由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向自主學習方式改變。一是教師要敢于放“權”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孩子,要讓“學”服從于“教”改為 “教”服務于“學”。有的老師認為給孩子們多講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而這種“效率”往往是以犧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創新探索的機會為代價的,要充分發掘和運用教材所蘊含的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精神及自學能力的有利要素,教學方式上要把以教師的“教”為重點轉變到以孩子們的“學”為核心,注重以“問題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會促進教改的深化和教育適當發展。教師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來引導,使學生親歷學習經過,體味學習的樂趣,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磨練自己的學力。讓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自身發出”,而不是靠外力推動而行,形成強烈的內驅力,使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過程并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即讓學生要學、善學、會學、樂學。同時改善學生學習方式也旨在提高廣大教師的導學水準,革新課堂教學理念。
三、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而經歷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并且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活動,具有顯明的社會性,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生生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感情交流的過程,孩子們正是在彼此交往和合作學習中得到發展。合作學習方式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更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協作的良好空間,各成員的努力結果相互依存,成為整體的重要部分。合作學習是建立在科學的交往觀基礎上,因而課堂教學容易形成一種和諧的教學氣氛,師生、生生之間容易建立起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因此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得到全面發展。交流展示,既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現,又是學生學習內容的提升。在學生展示、交流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運用和遷移,其他學生積極參與,在提問、質疑、解惑的快樂情境中,達到對學習任務的全面掌握,從而達到快節奏、高效益,大容量的教學效果。在展示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時候是一名導演,適時地鼓勵孩子們,同時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點評,根據課堂展現與互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進行靈活的調整,保證課堂展示的正確方向和教育目標的完成。
四、采取積極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處理好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之間的關系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家庭境況和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這種差劇導致同一年齡段不同的學生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在探究學習中,首先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發覺,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反饋,展現自己的思維方法,描繪自己的探究過程,闡述自己的新發現。對自我探究有困難的問題,首先要求同桌之間互相進行交流,然后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第二輪討論,實在解決不了最后放到全班和老師一起討論,教師進行全班反饋,通過小組互相探討或班內集體探究,以及師生共同研究,合作解決,在合作交流中,增強合作意識和交流思維的能力,提高了探究的質量,使孩子們敢于探究、擅長探究。
總之,學習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多種方式互相包容、互相滲透,協作中有自主探究,探究中更有自主與協作。只是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差異而選取以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為主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地做到創新孩子們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石艷.探析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東方文化周刊,2014,(3):101
[2]馬蕤丹.探析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6)
注:此論文為甘肅省教育教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規劃課題《創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4]GHB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