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金勇
摘 要:本文實證檢驗了高管發生變更沖擊下,內部控制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利用迪博企業風險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內部控制指數,及2002-2012年滬深兩市A股發生高管變更公司的業績,在控制繼任高管權力的情況下,研究發現:(1)變更當年內部控制質量越高,高管變更后一年公司業績越好;(2)變更后一年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公司當年的公司業績越好;(3)高管在發生變更之后,在內部控制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則公司業績也會相應的得到改善。本研究彌補了國內外內部控制與公司業績研究的空白,兼具一定的政策導向意義。
關鍵詞:高管變更;內部控制;公司業績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1.文獻綜述
(1)內部控制研究綜述
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經營效率和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適用的法律和法規(COSO,1992),因而學者們圍繞內部控制在企業中的實際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De Franco等(2005)、Gupta和Nayar(2007)及Hammersley等(2008)均發現股價會對企業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做出負面反應,這說明內部控制的價值得到市場的認可。一般而言,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無意估計誤差和有意操縱發生的概率均較大,因而應計質量更差(Doyle et al.,2007b);而當內部控制缺陷得以糾正后,應計質量則明顯提高(Bedard,2006;Ashbaugh-Skaife等,2008)。Altamuro和Beatty(2010)在美國銀行業、張龍平等(2010)及田高良等(2011)利用中國樣本均發現了內部控制與應計質量的正向關系;而齊保壘等(2010)、董望和陳漢文(2011)分別發現內部控制質量與會計穩健性、盈余反應系數正相關;方紅星等(2011)的研究結果表明,內部控制與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成顯著負相關。以上研究綜合說明,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改善盈余質量。
(2)高管變更研究綜述
高管變更與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近年來是研究的重點,眾多國內外文獻均涉及到兩者關系的研究。Rachinsky(2001)在分析高管變更變更與公司業績的關系之后,認為高管變更與公司業績呈顯著正相關,高管變更有利于公司業績的提高。劉星和代彬等(2012)對國有上市公司下高管權力與公司治理效率之間的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高管變更視角之下,研究結果表明國有上市公司中高管發生變更之后,則公司業績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兩者呈顯著負相關。但公司的未來業績會出現一定的改善,這主要來源于權利較小的高管變更之后,而權力較大的高管在變更之后,對公司的未來業績沒有影響。研究結果還表明國有上市公司中政府控制層架的提高以及制度環境的改善有助于抑制高管權力的尋租行為。
2.研究假設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在控制繼任高管權力的情況下,變更當年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則變更后公司業績越好。
假設2:在控制繼任高管權力的情況下,變更后一年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則變更后公司業績越好。
假設3:在控制繼任高管權力的情況下,變更后內部控制如果得到改善,則公司業績也會相應的得到改善。
二、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初始樣本為中國A股上市公司2002年至2012年間的涉及高管變更的董事會會議決議公告、董事會臨時會議決議公告和高管變更公告,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CSMAR數據庫以及DIB內部控制數據庫。并且按照研究慣例,對樣本按照以下標準進行了篩選:(1)因為金融類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所以予以剔除,(2)不包括繼任高管公告與離任高管公告非同時宣布的特殊情況,(3)不包括高管變更時間超過360天,或者只是在沒有合適候選人,只是代理的特殊情況,(4)剔除了董事長與總經理同一年變更樣本,(5)剔除數據無法收集的樣本。最后我們得到了809個樣本數據。
2.主要變量
高管的界定:本文對于高管的定義參考黃繼承的觀點,將高管界定為國有企業的董事長和非國有企業的總經理。因為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總經理是公司的代理人,但在中國由于控股股東性質的差異,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在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在國有上市公司中,董事長一般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任命或者委派,他們很少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他們扮演著控股股東代理人的角色,與西方上市公司中總經理的職責相類似。而在非國有上市公司,即民營上市公司中,董事長直接或間接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他們實際上是公司的大股東,此時,與西方國家上市公司的情況類似,總經理是公司的代理的最高水平。
高管權力的界定:本文控制繼任高管的權利,高管權力的定義借鑒Finkelstein的模型。Finkelstein對高管的組織權力、專家權力、所有制權力以及聲望權力四個方面進行研究。本文按照這種思路,將高管權力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劃分,并從每個方面選取一個至兩個虛擬變量來衡量高管權力強度的大小,總共選取了六個虛擬變量。其中,組織權力:是否是公司內部董事,是取1,否取0(Insider-director);所有者權力:是否具有股權,是取1,否取0(Share);專家權力包括:是否具有高級職稱,是取1,否取0(Title),是否由內部提拔,是取1,否取0(Inside);聲譽權力包括:是否具有高學歷,是取1,否取0(Edu);是否兼任其他單位董事會成員,是取1,否取0(Part-time job)
公司業績的界定:業績指標分為會計指標和市場指標兩種,西方常常采用市場指標(托賓Q值、股票收益率)來衡量業績水平,但是只有在證券市場發展充分,市場具有強勢有效性,股票價格能夠反映真實的公司業績時,市場指標才有效。考慮到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不完善,股價容易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上會計指標簡易、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本文選用會計指標總資產凈利率(ROA)衡量公司業績。
其他控制變量:本文將繼任高管權力作為控制變量,控制繼任高管對公司的業績影響外,按照研究慣例,本文還使用資產規模(Lnsize)、資產負債率(Lev)、成長性(Growth)、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H10)、上市年齡作為控制變量(Listage),以及年份(Year)和行業(Industry)作為啞變量。
3.模型構建
本文的因變量是公司業績ROA,解釋變量是內部控制,控制變量包括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成長性、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上市年齡,行業和變更年份作為啞變量。
針對假設1,本文構建模型如下:
(模型一)
針對假設2,本文構建模型如下:
(模型二)
針對假設3,本文構建模型如下:
(模型三)
在以上模型中,α1、β1、γ1表示常數項,αi、βj、γk為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系數,ε、μ、σ代表隨機擾動因素分別代表變更當年、變更后一年、變更后一年與前一年相差的內部控制指數,Power代表高管的權利指標,Lnsize代表公司的資產對數,Lev代表公司的資產負債率,Growth代表企業成長性,H10代表前十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Listage代表公司的上市年齡,Year和Industry是變更的年份以及公司的行業。
三、實證結果
從回歸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模型一的回歸結果表明,在控制繼任高管權力以及其他控制變量的的影響下,變更當年內部控制越好的公司,高管變更之后,公司業績越好。這表示內部控制越健全的公司,繼任高管給公司帶來的影響越小。
(2)模型二的回歸結果表明,在控制繼任高管權力以及其他控制變量的的影響下,變更后一年內部控制越好,公司業績越好,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內部控制有利于公司業績增長的觀點。
(3)模型三的回歸結果表明,在控制繼任高管權力以及其他控制變量的的影響下,變更后內部控制相比較變更前得到改善,那么將有助于公司業績的提高,這為企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促進內部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結論
內部控制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僅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鮮有文獻涉及在高管變更視角下內部控制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本文從高管變更事件著手,在控制繼任高管權力之后,研究內部控制與公司業績的關系,研究發現:變更當年內部控制越好,則變更后公司業績呈顯著正相關;變更后一年內部控制越好,則變更后一年公司業績越好;變更后內部控制得到改善,則公司業績亦會相應的提高。本文除了補充國內外高管變更視角下內部控制與公司業績研究的空白外,還兼具以下實際意義:首先,政府當局應該繼續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與完善的關注,并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其次,企業自身要增強內控意識,提高整體的內部控制水平。
參考文獻:
[1]田高良,齊保壘,李留闖.基于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影響因素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04:134-141.
[2]張龍平,王軍,張軍.內部控制鑒證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滬市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0,02:83-91.
[3]董望,陳漢文.內部控制、應計質量與盈余反應—基于中國2009 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審計研究,2011,04:68-78.
[4]權小鋒,吳世農.CEO權力強度、信息披露質量與公司業績的波動性——基于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04:142-153.
[6]丁友剛,宋獻中.政府控制、高管更換與公司業績[J].會計研究,2011,06:70-76+96.
[7]Ho S.M., Kar Shun Wong.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 Extent of Voluntary Disclosu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 Taxation, 2001, 10 13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