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業生就業狀況是衡量職業學校辦學是否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南京商業學校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教學課程、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政府平臺、鼓勵自主創業五個方面改革創新,以實現學生畢業即能就業,甚至實習即能就業,更進一步入學即有業可就的“就業爭先”教育實踐目標。
關鍵詞:職業學校;就業爭先;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11C-0012-04
就業是民生之本,不僅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繁榮。職業學校承載著為社會培養面向企業、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直接創造價值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重擔。學生的就業狀況自然成為衡量一所職業學校辦學是否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南京商業學校位于南京市繁華城區——鼓樓區,這是南京市首善之區、高端產業總部集聚區,社區居民素質普遍較高。學校為了高度對接鼓樓產業經濟的發展要求,提出“以人為本,著力打造優質、高端、與區域經濟高度融合的現代化職業學校”的發展戰略,并積極探索“就業爭先”的教育實踐路徑。
一、“就業爭先”教育實踐的背景
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總數為607.46萬人,就業學生588.07萬人,就業率為96.81%;2014年畢業生數為577.70萬,就業人數為558.54萬,就業率為96.68%。從數據看,中職畢業生就業率較高,一定程度證明中職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路的可行性。但調查同樣指出,中職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就業層次較低。許多中職校學生就業觀念落后,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人才輸出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是當下中職校學生輸出面臨的主要困境。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
大多職業學校課程設置模式以學科為中心,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理論過深,對學生知識灌輸較多,實際操作缺失;課程劃分過細,過于強調各自的系統性,課程之間缺乏有機整合,學生所學專業口徑過窄;忽視學生繼續學習需求,課程內容陳舊,不能適應時代發展,不利于學生就業。
(二)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是勞動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不配套。“先培訓,后用人”的制度沒有徹底貫徹執行,相當部分企業存在未受培訓的員工擠占職校專門人才崗位的現象。二是偏廢中職人才現象嚴重。一些企業設置的崗位,中職生的能力已經可以與之匹配,但是企業盲目追求高學歷,令不少身懷技能的中職學生就業無門,造成中職校學生的就業困境。
(三)學校對學生就業指導不到位
很多職校很難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年級有所側重,從而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入學之初沒有為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合理規劃,畢業前沒有給學生進行系統的崗前教育,也不注重學生技能知識的檢驗,只對其進行簡單的應試技巧指導,缺乏長期性、系統性、針對性、實踐性,對學生就業作用不大。
(四)學生自己缺乏正確認識
中職畢業生年紀較小,對社會認識不夠。他們在校期間不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紀律觀念不強,思想素質不高,對自己所學專業認識不深,對個人規劃不清晰。等到就業時,眼高手低,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習慣于“等、靠、要”,從而錯失就業良機。
二、“就業爭先”教育實踐的路徑
盡管職校畢業生就業面臨重重困境,但是職業教育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在此背景下,南京商業學校提出的“就業爭先”教育實踐,即要求實現學生畢業即能就業,進而做到學生實習即能就業,甚至做到學生入學即有業可就。學校探索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三年畢業生就業調查排名均在全市前一、二名,并連續兩年獲得“南京市就業指導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為進一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成果,對“就業爭先”教育實踐路徑的探析成為必要。[1]
(一)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繪制未來就業藍圖
人才培養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才能實現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南京市鼓樓區將高端商務和現代商貿業、金融服務業等列為重點發展產業,意將鼓樓區打造成現代都會級商業多功能區。南京商業學校根據對鼓樓區域經濟的調研和分析,設置五年制高職電子商務專業、金融與實務、會計等專業,制定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繪制未來就業藍圖。有規劃,培養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教育資源浪費,避免學生迷茫度日浪費青春。
南京商業學校根據就業市場人才需求,改革教育培養形式,科學設置教學計劃,合理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進度,確保教學計劃符合人才培養標準。如會計專業,教學中增加實踐課時,加大技能實訓,加強漢字小鍵盤錄入、珠算考證、財經書法、點鈔等基本功的考核。堅持“兩證一師”培養方向,即要求學生畢業前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ERP證,鼓勵考取助理會計師資格,從而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
總之,培養方案要充分體現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改革理念,并推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企業運營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二)改革課程設置,堅持“六用”原則
堅持“有用”原則。要求學校課程設置既要對學生完成基本教育有用,也要對學生離開學校后繼續發展有用。首先要處理好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關系。其次,注重學科搭配和課程銜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賦予受教育者終身學習的能力。學校五年制高職學生課程設置,前兩年以基礎文化課和專業基礎課為主,第三學年開始增加專業課程和實訓,為學生技能學習奠定基礎。
堅持“適用”原則。要求職校課程設置要適用人才培養目標,適用社會需求,適用時代發展。首先要確定課程設置滿足學生職業發展需求,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職業潛能;其次要確保每門課程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不陳舊不落后。南京商業學校課程設置始終關注學科前沿,并根據實際條件,開設了基礎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這些課程摒棄陳舊的課程內容,增加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等方面的專業技能課程,讓學生在核心專業基礎上了解更多的相關專業知識,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寬更廣的專業基礎。
堅持“通用”原則。要求所設置的課程具備通用性,課程包括三方面內容:通用性的基礎知識、職業技能和基本技能。這些知識和能力一旦積累和形成,將成為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基石,它們可以遷移到新情境、新環境,從而適應相關“崗位群”的需要,解決就業單一問題。南京商業學校財經商貿系構建了“財商”專業群,融匯會計和商貿兩個專業,設置財商通識課,會計專業的學生懂基本的商貿知識,商貿專業學生能掌握基礎會計,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開發學生潛能,拓寬發展可能性。
堅持“常用”、“會用”、“擅用”原則。“常用”側重于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要求在設置課程時,根據人才市場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潛在需求,科學地確定各類課程的結構和各類課程的比例,突出常用技能和知識,確保畢業生知識與能力能達到社會基本要求。“會用”有兩層含義:一是從學生學習效果出發,通過系統全面的學習,最終學會并掌握某種技能和能力。二是從學生需求和學習意愿出發,愿意學習課程設置的技能和能力。“擅用”強調專長課程設置,在有限的課程時間、課程內容中實現課程的最大價值,讓學生練就一項自己最擅長技能,成為術業有專攻的技術性人才,達到“一招鮮、吃遍天”的教育效果。
(三)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拓展就業資源
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實現職校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南京商業學校對接鼓樓產業經濟的要求,與區域經濟相融合,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學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1.訂單式培養
學校積極主動與阿里巴巴、清華萬博等企業溝通協商,使學生直接學習企業所急需的職業崗位知識和技能,達成供需共識,并簽訂三年的訂單培養協議書;學校負責招生,根據企業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養目標的教學計劃和開課計劃并與企業共同組織實施教學,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企業提供實習教學條件并投入一定資金,用于學校添置必需的教學設施、實習實訓場地建設、改善食宿等辦學條件和學生專項獎學金等方面;學生畢業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后接收學生就業。
2.見習實訓
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多是模糊而盲目的,為此南京商業學校在開學之初組織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為期兩周的短期見習。具體形式以參觀學習為主,重點是讓學生具體感受職業工作氛圍,在見習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職業目標,規劃自己努力的方向。另外,在校期間,學校定期邀請相關合作企業負責人或技術人員來校開設講座,為學生講授相關職業崗位和職業道德知識,讓學生獲得更多間接經驗。
3.頂崗實習
學生前兩年在校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及職業基本素質;第三年上半學期,根據企業需求工種和用工條件,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和實訓,在企業實踐教師指導下實現輪崗培訓,熟悉企業一線相應崗位的實際操作標準與要求;下半學期進行頂崗實習,熟悉企業環境,感受企業文化熏陶,完成畢業設計,為將來的就業鋪設道路。目前學校已與金陵飯店、古南都飯店、新百集團、京東方網絡科技公司等企業簽訂頂崗實習協議。[2]
2013年起,學校創新就業實習模式,對畢業實習生開展中期實踐答辯。中期答辯的目的是檢驗實習生中期實踐技能水平,促進實習生崗位技能水平的提升,深化學校與企業技能學習交流。中期實踐答辯委員會由行業內專家、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和學校專業課教師共同組成,過程分“演”、“說”、“答”三個環節,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首先要完成技能“演示”,向評委展示職業技能;其次要“解說”技能的原理和相關知識;最后要回答評委的提問,解決突發問題。答辯會后,學生還需要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完成一篇答辯論文。以2011級酒店服務與管理專業實習生中期實踐技能答辯會為例,由中餐宴會擺臺技能展示、餐廳服務技能解說、餐廳服務知識答辯三部分組成。實習生擺臺展示后,評委專家根據答辯要求給每位實習生點評打分,并針對中餐擺臺技能、餐廳服務知識進行現場提問,整個答辯過程設計重在體現職業教育與企業的融合。
學校中期實踐答辯開啟了南京乃至全省職業教育實習生技能答辯的先河,得到了省市教育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是對人才培養模式和實習管理模式的新探索。
(四)借助政府平臺,尋找就業新機
就業關系民生和經濟發展,各級政府對就業問題尤其重視,學校在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時,要充分利用政府平臺資源,包括政府發展戰略政策、政府工程項目、政府創業孵化園等。
1.政府發展戰略政策
2011年南京開啟紫金科創特區規劃建設,重點打造通信和信息安全、重點行業信息化、電子商務、文化創意、IC設計、服務外包和軟件培訓等六大產業,2013年到2015年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3000家。戰略決策必然帶來人才需求。為此,學校特申請設立軟件測試專業,培養測試軟件的一線技能型人才。目前為止60名軟件測試班的學生,已經被相關高新技術企業預定,待畢業時直接可以實現就業。
2.政府工程項目
南京市鼓樓區根據市政府發展戰略全力打造軟件和信息服務集聚區、創新創業集聚區,計劃推進博西總部大樓、綠建大廈等項目建設,蘇寧慧谷一期、艾志科技中心二期等項目投入使用;加強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整合南京商業學校、下關中等專業學校籌建南京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啟動嫩江路校區三期工程。全區新增孵化器面積6萬平方米,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50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40億元以上等,這些啟動的政府項目,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就業機遇。
3.政府創業孵化園
南京市實施青年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創業資金50%由政府直接補助,50%由市紫金科技創業投資集團天使基金進行股權投資,同時還有小額擔保貸款及貼息、創業融資配套資金、創業小企業商業貸款貼息、個體經營減稅政策、創業帶動就業獎勵等優惠政策。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借助有利就業政策,尋找就業新渠道,促進學生就業。
(五)鼓勵自主創業,培養就業創業意識
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職校畢業的學生借助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進行創業實踐更具優勢。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大力鼓勵自主創業,目的不在于實現經濟效益,而是幫學生植入就業創業意識,播下創新的種子,讓學生學會創業方法,體驗創業經歷。
1.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和創業大賽,讓學生在各類比賽中運用自己實踐經驗和專業理論規劃職業,體會創業的精神,開發創新創業思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日后實戰創業奠定基礎。南京商業學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連續多年在市級省級和全國的“文明風采”大賽中獲得佳績,在省創新創業大賽中,學生的創業項目也備受關注,獲得專家認可。
2.積極開展創業培訓課程。學校利用社團,引進企業創業培訓體系,參與課堂教學。課堂上就典型就業創業案例進行分析,采用情景模擬法、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法、游戲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具有就業和創業意識,讓學生在樂于創業的同時,認識創業的艱辛,并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敢于迎接就業創業的挑戰,消除學生就業創業的心理障礙。
3.鼓勵學生參加創業實踐活動,通過建立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為學生提供就業和創業實踐的機會和場所。例如,鼓勵電商專業學生運用專業知識,開淘寶店,結合商貿營銷課程開發小的創業項目,成為名副其實的“小老板”。經過這些實戰的鍛煉,有的學生一畢業就開辦了公司,很快走上了成功之路。
“就業爭先”教育實踐是實現學校特色辦學的重要內容,探析其路徑,可以更好實現這一教育實踐的目標。就業形式上,南京商業學校鼓勵學生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包括在企事業單位就業、升學、參軍、出國深造、自主創業等;就業服務上,學校著力抓好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指導上,完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和隊伍,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擇業觀,掌握求職的技巧和方法;就業質量上,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強調專業對口,就業穩定。
參考文獻:
[1]殷樹鳳.學業爭優·就業爭先·創業爭新[J].江蘇教育,2012(1).
[2]陳曉紅.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技術,2014(10).
(責任編輯:方健華)
An Analysis of the Approache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Employment First" Education Practice: A Case Study
YIN Shu-feng
(Nanjing Commercial College, Nanjing 210007,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measure whether vocational schools are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Nanjing Commercial College undertakes reform innovation from formulating talent training plans, setting up teaching curriculum,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sing government platform and encouraging entrepreneurship to help the students get employment upon graduation, or even during their internship, which is a step forward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employment first" education practice.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employment first;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