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英
摘要:杜威認為,職業意識教育是民主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職業意識教育可通過“做中學”來實施。從杜威的職業意識教育觀中可得出如下啟示:職業意識教育是普職融合的切入點,應重視職業意識教育。
關鍵詞:杜威;職業意識;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5)01-0009-04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思想家,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研讀者因研究角度、認識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對杜威思想的把握和詮釋也不盡相同。在學界,對杜威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從普通教育的視角來闡述的,近些年,對杜威職業教育思想進行研究的人也不少。但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杜威在職業意識教育方面的重要論述。
一、杜威的職業意識教育觀
縱覽杜威的著作,其職業意識教育觀清晰可見。在《民主主義社會與教育》一書中,杜威對其職業意識教育觀闡述得最為集中和深刻。
(一)職業意識教育的內涵
杜威在其著作中對“職業”和“意識”分別進行了論述。關于職業,杜威認為,“無論何人,不論是農民、醫生、教師或學生,如果不知道他所造成的對別人有價值的東西只是有內在價值的經驗過程的副產品,他就沒有領會他的職業。”[1]也就是說,職業是個人價值和自我發展的體現,也是個人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職業是一個表示有聯系性的具體名詞。它既包括專業性的和事務性的職業,也包括任何一種藝術能力、特殊的科學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發展,更不必說機械勞動或從事有收益的工作了。”[2]在杜威看來,職業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過有意義的生活的基礎,是人與社會相聯系的紐帶,職業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途徑,職業是民主主義社會中每個公民的一份事業,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職業的重要性。
“意識”是杜威在書中經常提到的字眼。杜威說:“有意識的就是知道我們在做什么;有意識的就是我們的活動具有有意的、觀察的和計劃的特征。意識并不是一個人所有的什么東西,并不是一種凝視一個人的周圍情況的東西,也不是外界事物留下的印象;意識就是一個活動的有目的的性質的名稱,因為這個活動被一個目的所指引。換句話說,活動有目的就是行動有意義,不像一個自動化的機器;這是有意要做些事情,并根據這個意向來認識事物的意義。”[3]也就是說,意識活動總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在意識活動中包括“我思”和“我思”之對象的緊密聯系。意識就是一種對某物或某事的“關注到”和“思考到”。只有“意識到”,人的注意力才會投向某物,某物才會出現在他的思維和視野中。人只有有意識地去做好某件事,才有可能把這件事做好。否則正如杜威所說:“如果一個學生有意識地嘗試(或者作出嘗試的樣子)注意一件事,而他的想象卻在無意識中自發地注意和他興趣更相投合的事情,那么,直接可用的思維能力的損失是明顯的。”[4]
因此,學校教育應使學生對將來的職業有所意識,使學生發現自己的能力與職業興趣,并圍繞著職業去做出努力。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個人發現他們的能力和一種職業興趣或職業中心,不論在職或不在職,他都能圍繞這個中心組織他的生活。”[5]這種學校教育,實質上包含一種職業意識教育,即培養學生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的一種意向性和關注,使學生了解職業的發展動態,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確定自己的職業定位和職業理想,使其興趣愛好與將來的職業選擇有機地融合。杜威非常重視職業意識教育,因為在他看來,民主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良好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的公民,職業意識教育對民主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職業意識教育是民主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杜威從理論上構建了一種民主的社會。在這個社會,各種利益相互滲透,自由調整并注重進步。他指出,在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需要從事一定的勞動,因為人類要生活,這就需要有工作來提供生活的資源。[6]“民主的準則要求我們發展學生的能力,使他們能選擇自己的職業,在事業上發跡。”[7]如果可能的話,“教育者的任務就是使快樂的情境普遍化,以便每個人在謀生時都過著生活,并且享受生活。”[8]杜威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現代社會制度的最大禍害不在貧窮,不在貧窮所遺留的苦難,而在于事實上有許多人他們的職業都不是他們所喜歡的,他們從事這些職業不過是為了獲得金錢報酬。狹隘的職業教育計劃很可能永遠延續這種劃分,使它僵化。這種職業教育不可避免的忽視所用的材料和制作法與科學和人類歷史的聯系。”[9]
在杜威看來,民主社會中不存在階級之間的分立。為了更好地促進公民的生活,民主社會需要新的教育,這種教育應該打破閑暇自由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對立,達到閑暇自由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統一;這種教育應該注意使學生的學習與興趣相投,使他們從小具有一定的職業意識,認真學習職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將來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過快樂的生活。因為“職業是唯一能使個人的特異才能和他的社會服務取得平衡的事情。找出一個人適宜做的事業并且獲得實行的機會,這是幸福的關鍵。天下最可悲的事,莫過于一個人不能發現一生的真正事業,或未能發現他已隨波逐流或為環境所迫陷入一種不合志趣的職業[10]。”
所以說,杜威論述的職業意識教育正是為了適應民主社會的發展需求而提出的。職業意識教育是民主社會的必然要求,職業意識教育有利于培養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有利于民主社會的發展。但是學校與社會環境存在區別,人們不可能把社會上所有的經驗都納入到學校中,為此,學校只能通過一定的課程和教學方法來實施職業意識教育,以使學生獲得合適的職業準備。
(三)通過“做中學”實施職業意識教育
在教育實踐方面,杜威主張,不宜過早進行教育的分化,過早對學生進行專門技能的訓練,而是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教育,使學生有一種職業上的預備。杜威說:“預先決定一個將來的職業,使教育嚴格地為這個職業做準備,這種辦法要損害現在發展的可能性,從而消弱對將來適應職業的充分準備。”[11]他認為,一切早期的職業預備都應該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要通過主動的作業,使學生的興趣、需要與職業相聯系。只有這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才能真正發現個人的能力傾向,教育者才能真正指導受教育者在將來的生活中正確選擇職業。這種職業的預備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夠明白自己的學習目的,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
實施這種職業意識教育的最好途徑是“做中學”。杜威認為,應該把園藝、紡織、木工、金工、烹飪等等活動納入到學校課程中去,讓學生在“做”中“學”,培養學生的職業的認知和道德。比如,園藝的教學并不是要培養未來的園林工人,也不是為了消遣。園藝的作業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究的途徑,讓其了解農業和園藝在人類歷史上和現在社會組織中所占的位置;是讓學生在這種經過教育方法加以控制的環境中,“研究有關生長的事實、土壤化學、光線、空氣和水分的作用,以及有害的和有益的動物生活等等[12]。”所以,杜威舉例說:“年輕學生學習公民和經濟學的最直接的途徑,是研究工業方面的職業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3]
二、杜威職業意識教育思想的分析及其啟示
(一)對杜威職業意識教育思想的分析
杜威的職業意識教育思想,具有如下特點。
1.突出職業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杜威強調,學校教育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其教學要與社會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應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過快樂的生活。所以,學校教育應該想方設法為促進個人的發展而努力,為民主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因此,為使學生將來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在自己喜歡的職業領域工作,各級各類教育都應重視對學生的職業意識教育,開設職業教育課程,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職業性常識,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情感,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
2.強調滲透職業意識教育,達到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統一。
杜威反對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分離,反對把職業教育僅僅視為狹隘的技術技能培訓,反對過早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認為過早對學生進行職業培訓,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品德的陶冶,會禁錮學生的思想,不利于學生將來獲得人生的成功。應該說,杜威的這個觀點是非常正確的,他重視教育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強調教育要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重視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
杜威還認為,所有教育都應該具有一種職業的意向性,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我們需要實現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統一,我們要樹立大職業教育觀,學校的專業設置應該更寬泛一些,建立一種以學習文化基礎、掌握專業發展知識和專業技能訓練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級教育要分工合作,有所側重,要提高各級教育的針對性和實際意義。
(二)杜威職業意識教育的重要啟示
1.職業意識教育:普職融合的切入點。
在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時期,有些學者提出,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加快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統一與融合。有的學者提煉出了美國中學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融通結合的八種模式:職業教育教師和普通學科教師共同編制和實施職業課程;在職業課程中融入普通學科知識;使普通學科課程與職業有更多的聯系;課程“結盟”:同時調整職業和普通教育課程;合作制訂學生計劃;校中校模式;職業中學和磁鐵學校(magnet school);職業群、職業路線和職業專攻。[14]有的學者認為,要實現中等教育的突破性發展,需要在中等教育中搭起立交橋,促進普職之間的滲透,加強中學階段的職業“滲透”教育,在高中階段促進普職的分流。[15]有的學者認為,傳統的教育觀念阻礙普職融通的發展;現行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不利于普職融通的推進。借鑒國外經驗,我國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在高中階段構建多途徑的普職融通教育體系;二是實施高中階段普職融通證書制;三是建立暢通的高中階段普職融通升學渠道;四是開設“普職融通班”和建立綜合的高中;五是促進不同主體在普職融通辦學上的通力合作;六是充分利用普高已有的技術課程,建設普職融通課程群。[16]有的學者認為,促進普職融合,從縱向看,要建立從中職、高職、本科、碩士、博士一體的人才培養通道;從橫向看,要建立“小學生勞動教育+初中生職業性指導和職業活動+中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培育”的育人平臺。從而增強職業人才培育的科學性、系統性、連貫性,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17]
概括地說,目前學界主張的普職融合主要有普職滲透、普職轉化和普職一體化等模式。無論是何種模式,都只是從形式上來討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問題,沒有看到兩種教育之間的本質融合。普職融合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統一,而職業意識教育作為普職融合的切入點,是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理想形式。因為,正像杜威所說,過早地讓一個人限制于一種專業,進行專業培訓,不利于個人的整體發展和將來的成功。所以,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不宜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職業訓練,學生所學的知識應該是基礎性的和綜合性的,為其將來面對變化的社會和職業生活做好準備。但如果在這個教育階段中,完全忽視職業方面的教育,又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所以,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應該對學生滲透一種職業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理想,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將來的職業相聯系。在高等教育階段,學校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發展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接受專門的技能訓練,做好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過渡。
綜上所述,職業意識教育應該作為普職融合的切入點,我國中小學應該重視職業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情感。
2.我國中小學應該重視職業意識教育。
受幾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目前的普通中小學教育正像杜威在書中批判的傳統教育那樣,學校中學生學習的教材與社會生活的習慣和理想之間缺乏聯系,學生的學習像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八股取士一樣;“好像教材不過是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的知識,好像學習僅僅是為教材自身而去掌握它,而不考慮任何社會的價值[18]。”學校教育教授的是一些語言與數字符號,書本知識變得形式化、機械化、非生活化,使學生陷于這些符號之間的深刻聯系中而不能自拔。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脫離,它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知識陳舊,缺乏動手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學生在實際的社會和工作中,不知所措、學非所用。
所以,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應該反思自己,改變自己。中小學應該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認知,使學生將來能夠自由選擇職業,并擁有從事這一職業所需的基本生活能力、溝通能力、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應該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社會公民意識,培養學生基本的生活和生存技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能夠與人和平相處,能夠正確處理與自己、與他人和與自然的關系;使學生了解相關職業的發展狀況,了解各個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知識,崗位職責和職業道德,認識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來的人生發展問題和職業發展問題,思考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將來所從事職業之間的相關性,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就業觀念。
只有當每個人都能從教育中獲得一種適應社會的能力,將來能夠快樂地工作,為喜歡的職業積極努力,這樣的教育才更有價值,學生才更愿參與其中并認真學習。我們說,職業教育不是終身的,因為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并不是生命的全過程,但是職業教育應該是人人的,每個人從小都應該接受有關職業意識的培養,學會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將來都能在自己熱愛的職業中,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職業生活的快樂。
總之,在教育體系中,應該重視職業教育,在教育的各個階段滲透職業意識的教育,要讓每個學生為將來的社會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讓每個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我國每年所面臨的就業難題。
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12][13][18]【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4]金傳寶.美國中學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的模式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0(13).
[15]楊杰軍.普職融合實現中等教育突破發展[J].中國農村教育,2014(8).
[16]周京樹.高中階段普職融通的實現路徑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17]金毅偉.普職融通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維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
(責任編輯:方健華)
Vocation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Dewey's Views and Its Revelation
ZHA Ying
(Tianjin Railway Technical &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240)
Abstract: In Dewey's opinion, vocation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society,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through "learning by doing". From the vocation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Dewey, vocation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is the cut-in poi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should b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Key words: Dewey; vocation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ve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