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敏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比較法,能發現異同,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分析歸納能力;能實現遷移,做到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能認識規律,提升文學素養,提高寫作水平。
【關鍵詞】
比較 語文教學 語文素質
比較是在頭腦中確定事物異同的思維過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離不開比較。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比較法,不但能鞏固舊有的知識,還能從中發現新的含義,達到溫故而知新,融會而貫通的目的,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實踐證明,這確是一種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 引導比較,發現異同
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闭Z文教學中,教師要精選資料,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讀物加以比照,由此及彼,求異求同,拓展延伸,激發學生思維,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同中求異,強化認知的準確度
同中求異:通過挖掘、比較文章中一些內容相同處,可以深刻揭示其所蘊含的不同含義。如酈道元的《三峽》和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兩文,題材相似,都以山水為寫作題材;表現手法和寫作目的不同。前文中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峻、清幽秀麗。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山,通過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之勢;寫水,則繪四季不同之景。夏水最盛最急,春冬之景“良多趣味”,秋季則是“林寒澗肅”,一片悲涼。最后以漁歌作結,表現了漁人漂泊不定的悲傷,再次襯托了秋的凄涼。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峰、猛浪、碧水、飛瀑、猿鳴、漁歌,形色聲并舉,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后文中,作者先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括全文,接著分寫富春江的山之奇、水之異。寫水,突出水的綠、深、清、急;寫山,突出山的高、險、奇、密。運用了正側面相結合及動靜結合的手法進行白描,調動人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描物摹聲淋漓盡致,使靜態的景物和動態的水勢,形象的繪畫與動聽的萬籟之聲融合得渾然一體。在寫景中自然而然地轉入到抒懷:“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憂愁煩悶于此已蕩然無存了。篇末追筆,補寫出兩岸山間的繁茂之狀,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意境。通過比較一些題材相似而表現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以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目的,領會表現手法為主題服務的原則。
2.比中求同,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比中求同: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歸納出不同文章在內容上、寫法上的許多相同點,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領悟中心和主題。如《范進中舉》和《孔乙己》的體裁都是小說,兩文所寫的時代不同,故事情節不同,但都是描寫封建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命運,比較點可以放在批判封建科舉制度這一主題上。這兩篇小說的相同點表現在主人公都為了通過科舉制度獲取功名利祿,改變貧窮的命運;他們都蒙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包括思想受毒害,形體受折磨,性格迂腐,精神變畸形。不同點是孔乙己在潦倒一生中悲哀地死去,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范進在幾十次科場失利之后,一朝中舉,一躍而上,進入上層社會,也算是一個最后的“成功者”。雖然如此,他們的不同遭遇卻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上的毒害和形體上的摧殘,從而使人們認識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二、 運用比較,實現遷移
1.溫故知新,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教師講,自己能閱讀……”學會比較是實現“不需要教”的一條途徑,在比較中溫故而知新。如在閱讀《百合花》這篇小說時,文章開頭和中間有幾段環境描寫,在討論這些描寫的作用時,我先讓學生與已學過的小說《變色龍》《故鄉》進行比較,尋求其共同點與不同點?!蹲兩垺贰豆枢l》開頭都是環境描寫,不同的是前者屬社會環境,它在文章開頭制造了一種壓抑、令人窒息的氛圍,是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它不僅是小說中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而且襯托出主人公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而后者屬于自然環境,一開始就渲染了一種沉寂、荒涼的氣氛,同時也襯托出“我”悲涼的心情。由此,我們不難找出小說中環境描寫的共同點:交待背景,渲染氣氛,襯托人物心情等。在這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析《百合花》中那幾段環境描寫的作用,便會事半功倍。學生以后在閱讀小說時,對環境描寫也有了明確的理解,進而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
2.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橫向遷移
比較,同樣要舉一反三,要實現比較的橫向遷移,這就需要借助 “聯想”。展開來說,就是以一個知識點為基點,由此多方向的進行思考,從中尋找內部的有機聯系及規律。以兩首詠梅詞為例,同是詠梅,陸游筆下的梅花,生長在驛道外斷橋邊,在日暮黃昏中獨自開放,孤苦寂寞;毛澤東所寫的梅花卻不同,即使大雪紛飛,冰凍百丈,她仍在懸崖峭壁上,爭奇斗艷,俏然開放,待到來年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積極樂觀。相同的描寫對象,卻因為作者賦予的意義和情感不同而展現不同的形象,這是與詞作者不同的寫作背景相關的。陸游的詞是他在宋代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下,抗金抱負不得施展而倍感孤獨寂寞的反映。而毛澤東的詞則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國際上的反華勢力,堅持斗爭,充滿勝利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由此,學生可以領悟到在平時寫作中也可根據需要賦予事物以不同的內涵,來為自己的文章服務。這樣,無形中就將閱讀中獲得的知識遷移到了寫作中,實現了知識的橫向遷移。
三、 通過比較,認識規律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萬別的,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聯系,按照其固有的規律向前發展的。所以比較不光是找出差異,更重要的是在差異和聯系中摸索出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1.多角度比較,發現語言規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運用比較的方法理解內容,能體會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恰當、合理的比較能引導學生透視語言現象,發現語言規律,提升文學素養。比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各類基礎知識(包括字、詞、語法、修辭、表達方式等)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將其進行對照比較,啟發學生對各類基礎知識之間的相同性和相異性的認識,歸納整理出它們的規律性。首先從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實詞來比較,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事物名、時間名等與現代文相同,翻譯時可以不譯。而難解決的是多義字和古今字,比如“妻子”,文言中是“妻子和兒女”,現代文中就是單個意思“妻子”。其次是虛詞的比較,文言文中一個虛詞往往有幾種用法,幾種翻譯。通過舉例引證,歸納知識規律,可減輕學生理解記憶上的負擔,提高閱讀能力。如“而”字,①默而識之②人不知而不,③學而時習之④泉香而酒洌。這四句中的“而”字都是連詞,但所連接上下文的關系不一樣,意義也不同。一句中的“而”所連接的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譯為“地”;二句中的“而”表示轉折關系,譯為“但是”;三句中的“而”表示承接關系,譯為“然后”;四句中的“而”表示并列關系,譯為“而且”或不譯。這樣比較,有利于學生掌握“而”字的四種用法。
2.全方位比較,掌握寫作規律
文與文的比較,可以使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立意、謀篇布局的方法和寫作特點,發現規律,促進其讀寫能力的提高。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比較法對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寫的文章進行審察、分析、綜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提高寫作水平。如在指導寫作寫景抒情散文時,先以朱自清的《綠》與宗璞《西湖的綠》進行比較。兩文都是寫景抒情的游記,描寫內容以綠為主。不同點取材角度不同,寫法不同,風格不同。分析原因:朱文選取梅雨潭的綠,虛實并舉,將綠人格化,揭示出“綠”的奧秘,風格清新奔放。而宗文選取較有代表性的西湖美景,用鋪陳的寫法描述各處勝景不同的個性特征,表現西湖的綠豐富多彩,突出“綠”的神韻,風格細膩典雅。二文雖文體不同,文題相似,但由于每位作家選材角度不同,寫作風格各異。接著以《晨》為題進行寫作訓練,在寫作中,有的同學以記敘為主,敘中抒情;有的以描寫為主,描寫清晨一景,寫景抒情;所寫的景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四季美景,有人文美景。學生在交流比較中,取長補短,升格了作文。這樣的比較,不但利于訓練一題多作,一題多變的寫法,還能學到不同開頭結尾,不同構思立意等寫作技巧。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強化比較訓練不僅可以增大教學容量,提高閱讀效率,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培養鑒賞評價及寫作的能力。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條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王金芬.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比較法之談【J】.教育革新,2007(8)
【2】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J】.浙江教育出版社
【3】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教學藝術與實踐【J】.沈陽出版社
【4】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J】.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