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要】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術的傳承與保護已經逐漸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的流傳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對文化繁榮的意義。筆者借本文略談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傳承;保護
一、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現狀
目前來說,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在口頭傳承上存在著中斷的危險。僅以蒙古族傳統民間音樂為例,世代口頭相傳的蒙古族音樂在外來生活方式和電影、電視、互聯網的傳媒影響下,很多地區的民間口頭音樂已經漸成絕響。不僅僅是蒙古族音樂,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由于接觸社會的機會少,只在民族的內部傳播,甚至有些只是在大家族內部口頭傳播,其影響力日漸式微。而還有部分人對于地區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帶有偏見,認為民族音樂過于生活化,過于原始等,在金錢至上的觀念中,忽視了民族音樂寶貴的精神價值。再加上傳統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藝人逐漸凋零,后繼者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已經部分失傳。年輕人日常接觸的多是流行音樂,對民間音樂的了解很少,接觸更少。因為學習和傳承的人稀少,青少年可能會完全不了解民間音樂,而民間音樂也會失去發展的基礎。
二、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方式
(一)民間個體傳承與保護
在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和保護方面,社會中很多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民間音樂的重要性,身體力行地擔當起了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工作。而部分少數民族的音樂人才,也越來越重視自身民族的音樂地位,利用個人的力量去宣傳和弘揚民間音樂文化,擴大少數民族的音樂影響力。如楊麗萍與荊林合作組排的 《云南映象》、陳哲主導的土風計劃之 “普米族傳統文化傳習小組”等。這些都屬于民間個體的維護與傳承,而這也是千百年來我國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之道。一般來說,可分為自然傳承、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符號傳承和模仿傳承幾種。自然傳承作為一種以地區為劃分界限的傳承方式,其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多是以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方式來完成。自然傳承的方式不受人力控制,民歌的自然生長力在其地理與文化的氛圍中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唱。家族傳承則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音樂傳承,這種傳承多見于少數民族的音樂藝人世家,父傳子,母傳女的形式起到了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作用。而師徒傳承則是指發生在師徒間的音樂傳承, 多見于具有一定社會名望和音樂造詣的民間藝人。符號傳承的局限性強,一般是指已經發展完善,有了作為媒介傳播和傳媒傳播的基礎。這種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可以通過樂譜或者符號性檔案傳承下去。模仿傳承是為了達到商業演出,或者文化研究目的進行的一種傳承行為。如文化產業發展和西部大開發中以旅游業為發展主體的西部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涌現出的大量民俗音樂表演項目。
(二)專業院校教育與傳承
專業院校的教育與傳承多見于民族大學中的民間音樂相關專業。這類院校針對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制訂了專業教學體系,以培養少數民族音樂人才為己任,在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上起到了顯著的作用。而院校中的授課教師也多是當地非常有名望的民間音樂人才,為民間音樂的檔案保存,音樂錄制,教育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由于院校的教育與傳承是直接與社會中的音樂藝術文化產業相聯系的,所以年輕人學習的積極性強,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十分到位。但也要看到,這類可以在專業院校得到音樂教育與傳承的大都是比較繁榮主流的民間音樂,對于影響力小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類別的教育與傳承還存在不足。
(三)政府方面的傳承與保護
經濟越發展,文化越昌盛。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政府對于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重視度越來越高。職能部門,政府文化部門,聯合電視、出版等媒體力量,對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進行了歌曲、器樂、舞蹈、戲曲、曲藝、諺語、歌謠等全方面的保護。如以民俗音樂為主題的音樂盛典,以傳統音樂為主角的音樂節目制作。對大批瀕臨滅絕的傳統戲目、曲目、唱腔、曲牌等的搶救,先后多次舉行有關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保護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這些都讓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得到了良好的保護與傳承,也提高了少數民族對于自身音樂的重視度。藏族的 《格薩爾王傳》、柯爾克孜族的 《瑪納斯》三大史詩、《唐卡》畫冊、蒙古族的《江格爾》等的出版有效地保護了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再加上籌劃建立貴州、四川、新疆等西部地區生態文化保護區的舉措,都代表著政府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傳承與保護的決心。
三、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變化趨勢
(一)傳承的動機發生了變化
長期以來,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都是處于自然氛圍之下的,以侗族的民間音樂為例,侗鄉各類民俗活動里,不論是本族的由來,生產勞作,情感表達都包含在了其中。侗族有專門的歌師、戲師、樂師來教導侗族青年學習本族的音樂文化。唱侗歌長期以來都作為了一種勞作休息的方式而存在,但是時代的變化讓侗族的音樂文化逐漸走上了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很多侗族青年把祖先們休息時唱的歌變成了自己的演出內容,從娛己走向了娛人,場合變了,方式也變了。唱侗歌,跳侗舞,甚至成為了改變侗族人生活條件的一項技能,這種變化也發生在其它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中。
(二)傳承的形式發生了變化
在原先的民俗社會中,少數民族內部的民間音樂教學是一群人聽一個人講課,師徒制很普遍。現在傳承的教學范圍從過去的一個村子,一個旗縣,變成了全國各地的授課。原來是有空就去學,現在教學有了規定的時間,每節課都是規定的學習任務和目標。
(三)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趨勢
可以說,在時代的發展中,要做好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一方面要大力發揮出目前民族音樂學院的教學形式,提高民俗音樂的影響力。同時建立各民族的民俗博物館,在現代授課制度的背景下,為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學習鏈接其母語環境,拉近年輕人與自身民族的音樂距離。同時利用現代化軟件與硬件設備,對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進行數字化保存,加強縣與縣、市與市、省與省,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合作,提高少數民族音樂的國際影響力,讓其成為當地文化發展的主力,進一步做好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方面,要立足實際,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律,重視其文化價值,創新保護方式,提高傳承與保護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榮.王麗.李倩.河北省民間音樂資源的縣域音樂產業化研究[J].黃河之聲,2015(17).
[2]陳陽.張繹如.淺談民族民間音樂在大學的傳承[J].大眾文藝, 2012(08).
[3]吳春暉.汪瑩.民間音樂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的改革與創新——談東莞民間音樂的傳承與保護[J].音樂時空,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