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紅建
【摘要】中國的民族音樂是在歷史的車輪下生長起來的,它們深入人心,豐富多彩。高等院校作為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基地,應自覺擔負起這一神圣的歷史使命,不負眾望地予以傳承與發展,開拓和創新,使得中華民族這一燦爛的音樂瑰寶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關鍵詞】民族音樂;音樂教育;傳承;發展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擁有著燦爛的文化,音樂文化便是其中獨具魅力的代表。我國各民族優秀的音樂不僅代表本民族的精神面貌,而且也反映著一定歷史階段的人物、軼事,這是一筆令世人羨慕的寶貴財富,它們應該得以傳承和發展。高等院校作為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陣地,應自覺擔負起這一神圣的歷史使命,使得中華民族這一燦爛的音樂瑰寶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根據為實行素質教育而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看,音樂已經被提高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地位。《標準》指出: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 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感,增強民族認同感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是以審美為核心的,同時,它也是一門情感藝術,融入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感情。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傳達自己的心聲,表現自己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可以這樣說,只要有音樂,就必然蘊藏著某種情感。我國的民族音樂博大精深,美不勝收。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不僅應當被視為音樂教育的重要資源,而且更是一種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的有效途徑。學生們通過充分體驗蘊含于民族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所吸引、所陶醉,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其心靈得到凈化,智慧受到啟迪,情操得以陶冶,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可以深深感受到民族音樂美,進一步增加其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從而可以培養他們的民族認同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
二、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
(一)盲目“崇西”的音樂現象屢見不鮮
中國民族的多樣性決定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多樣性,各民族的音樂都是根據自己本民族的方言、風俗以及審美標準而創造出來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種代表和反映,不能說誰的優秀,誰的低劣,誰的科學,誰的不科學,只是具有不同的特點而已,歸結到一個共同點來說,它們都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應當值得珍視、傳承和發展。然而,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重西輕中的音樂思想占據著主流的位置,直到現在,這種奇怪的現象還是比比皆是,難道西方音樂文化真的就這么具有魅力,使得我們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音樂瑰寶頓時黯然失色?答案是否定的。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進入經濟全球化以來,西方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音樂作品和思想等大批進軍中國境內,撞擊著人們的思想,洗刷著人們的頭腦,使國人的民族意識迅速淡化,這才造成了今天這種崇洋媚外的畸形現象。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的世界是開放、包容、多樣性的世界,借鑒、學習、吸收外來文化已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音樂領域也不例外。但是,我們必須要保持著一顆清醒的頭腦,本著“為我所用”的原則,來發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捍衛民族音樂尊嚴,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增強民族自豪感,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保駕護航。
(二)民族音樂課程體系的不完善
所謂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和目標的手段或工具,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在我國古代,就設有禮、樂、射、御、書、數這些被稱為六藝的課程,其中,音樂居于第二重要地位。另外,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音樂家孔子也曾明確地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把音樂看成是人生修養的最后階段,由此可見,音樂對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民族音樂課程不僅是高校學科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更是凸顯民族音樂文化內涵,實現自身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內容。當前,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雖有涉及民族音樂課程,但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使得民族音樂價值得不到充分實現,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校自身的不重視;二是學生需求的不強烈。當然,其原因遠不止這兩個方面,但這些都不能成為滯緩民族音樂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因。鑒于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完善民族音樂課程體系就顯得尤為緊迫了。
(三)民族音樂師資隊伍發展緩慢
教師是教育系統中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教育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在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中,教師無疑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目前我國的民族音樂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發展的都比較遲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族音樂教師培養的大片空白。有相當一部分專業院校在音樂人才培養方面側重于鍵盤、西洋美聲、音樂劇等專業領域,忽視了民族音樂,有的院校雖有涉及但不夠全面,也不曾深入,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授一些理論知識,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存在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弊端……這些現象無一不表明,建設一支科學的、高素質的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三、關于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珍視民族音樂,樹立民族音樂自尊心
我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文化系統中的有機構成。民族音樂植根于本民族的歷史和生活之中,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大國,因此,我國的民族音樂是豐富多彩的,這也成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培養人們正確的審美觀念、啟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內容。我們應該倍加珍視我國的民族音樂,樹立起民族音樂的自尊心,不僅因為它們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文化和智慧結晶,而且它們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豐富民族音樂教材,完善民族音樂課程體系
教材是進行教育活動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記錄民族音樂的文字載體,對于實施民族音樂教育、傳承與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音樂工作者對于民族音樂的整理挖掘已形成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如《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民族音樂學概論》等,這些成果都為弘揚民族音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完善民族音樂課程體系提供了良好的保證。然而,這些并未能全面覆蓋我國民族音樂的多姿多彩,有關民歌、小調、地方戲種、曲種等體裁的音樂教材寥寥無幾,更談不上開設有關的歌唱教學課程了。另外,民族音樂樂理(如3/4音、1/4音、滑音、抖音、拖腔等)方面的書籍也處于大面積空白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民族音樂學界與教育界的專家和老師的共同努力和奮斗。只有教材種類豐富了,教材內容深刻了,才能為課程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創設良好的前提。
(三)加快民族音樂師資隊伍的建設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從事民族音樂教育與研究的教師們,所以,加快民族音樂師資隊伍的建設不僅關乎民族音樂的繁榮,更是對于文化強國戰略的有力支持。目前,我國各大專業院校以及綜合類大學中的藝術學院對于民族音樂師資培養方面都顯得不夠重視,以致于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建設發展的步伐相對緩慢。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應該從轉變意識觀念入手,所謂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意識對于進行科學實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應積極認識到民族音樂對于人類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性,適時更新意識觀念,與時俱進,開設有關民族音樂教育方面的專業課程,加快推進民族音樂教育專業發展的步伐,爭取培養若干名具有扎實專業基本功底的、在教育上有相當經驗,有突出教學成果,領導能力極強的學科帶頭人和高素質的民族音樂骨干人才,努力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國際、國內有相當知名度的學術創新團隊,建成一支整體水平較高、充滿活力的適應民族音樂事業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為民族音樂師資隊伍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四)創新民族音樂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既定教育目標的手段,它體現了一種課程觀念,即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狀況。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滿堂灌輸和學生的洗耳恭聽、埋頭筆記。這種以教師為無限主體的課堂模式,嚴重挫敗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指導,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師也把傳授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完全忽視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沒有了興趣,就無從談起學習動力以及創造力了。新世紀高等院校的民族音樂教育要以創新為基準,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打破傳統,推陳出新。從教學目標來看,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為主;從教學成果上來看,要以培養新型民族音樂人才為方向;從教學方法來看,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發揮教師的指引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踴躍思考,培養學生發現、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教育過程變成一個教師和學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讓課堂氛圍變得尊師愛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親密和諧。
(二)拓寬民族音樂的民間表演渠道
美國的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伯恩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沒有廣大的積極參與其中的聽眾,而是一些被動地聽音樂的人,那我們就永遠不會有一個具有音樂文明的國家和民族。”也就是說如果音樂缺少了廣大民眾的參與,那么音樂的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民族音樂的發展如果離開了廣大民眾的參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傳承與發展的活力和動力。目前,由于地區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民族音樂在民間的普及狀況以及接受程度捉襟見肘,人們接觸到的民族音樂主要是靠一些民間音樂社團或機構的演出(如群眾藝術館、業余音樂藝術團體、民間傳統音樂社團等),然而,僅僅靠一些音樂組織和團體來達到傳播、普及民族音樂的目的,顯然是杯水車薪。因此,豐富民族音樂的民間表演形式,拓寬其民間表演渠道,是讓廣大民眾了解、熟悉民族音樂和參與民族音樂實踐的有效而迫切的實現形式。對此,筆者認為有三條可供參考的實踐性的建議,陳述如下: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高瞻遠矚,意識到中國民族音樂的珍貴性和重要性,設立專門的音樂機構來普及民族音樂的基本知識以及歌唱表演,提高廣大民眾的民族意識,讓廣大民眾積極主動并且踴躍地參與到當中,擴大民族音樂的傳播面和影響力,讓其在民間廣為傳唱,成為人們的一種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其次,要培養一批專門從事民族音樂研究及表演的骨干人才。毋庸置疑,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誕生、傳播、繼承與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人扮演了一種“活性文本”的角色,即通過人們的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等活動來完成一種文化的繼承、發揚與創新。因此,民族音樂專門人才的培養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最后,要讓民族音樂進入中小學的課堂。基于音樂對于開發人的智慧,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音樂應該理所當然地成為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是對于中小學來說,學生在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發展迅速,我們更應適合時宜地為其注入“必要養分”,合理地設置民族音樂課程,讓學生從小就置身于母語音樂的環境當中,在身心得到愉悅的同時,也促進其在各個方面的素質得到有益地、協調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1.
[3]《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吳素芹:《高師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
[5]趙毅:《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之創新探討》,民族音樂,2008.
[6]殷瑩:《關于高校民族音樂教育問題的幾點思考》,中國成人教育,2009.
[7]申文明:《論思想理論課教學中的學生主體性》,中國成人教育,2009.
[8]馮振華.崔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民族高等音樂教育課程文化建構》,內蒙古師范學院學報,2009,7.
[9]殷瑩:《試論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教育理論 2009.
[10]楊青:《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1.
[11]王寧蓮:《對邊疆民族地區高校音樂教育的思考》,音樂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