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奎
【摘要】歌唱,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現代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對人體發聲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步。改革開放以來,以沈湘《歌唱學》為代表的研究聲與聲帶,呼與呼吸的專家學者也提出了許多觀點,本文“吸”、“呼”之所以把它用引號分別引出來,是因筆者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環節,兩者缺一不可;吸氣是歌唱的準備;呼氣是歌唱的進行狀態。本文將簡單的談一下“吸”、“呼”在歌唱中的運用,希望對初學聲樂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歌唱;呼吸;運用
一、“吸”與“呼”概述
呼吸是人類機體器官的生理本能,在植物性神經的協調下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轉。歌唱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也是一種生理活動并與呼吸密切相關,吸與呼是歌唱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歌唱的動力源泉,生活中一刻都離不開呼吸,但我認為歌唱中的呼吸和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是不同的。人在說話時不需要考慮呼吸的時間、方法以及氣息的進出量,因為有足夠的機會呼吸,沒有必要考慮要把氣息吸到哪里,也沒有必要把氣息控制在某個位置,換氣的速度也沒有限制,總之,是隨意和自由的。歌唱時的呼吸則不同,歌唱者要求有意識地去吸氣,把所吸入的氣息保持住慢慢的呼出,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時只能在樂句結束或中間休止時才可以進行換氣,總之,是有意識、有準備、有計劃的。古人云:“氣,音之帥也。”說明了氣息在歌唱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古人亦有說道:“善歌者必先調其氣”,這說明氣息在歌唱中不但是基礎性的,而且處于首要性和優先性的地位,并且必須對氣息進行調整,調配并整理后再予以運用。歌唱時的呼吸與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既有很多相同之處,也存在很大的差別。總體而論,在整個呼吸過程中均包含吸入和呼出兩個方面。
對于什么是正確的歌唱姿勢?在筆者看來,正確的歌唱姿勢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女生可做丁字步或小八字步),雙臂自然下垂,眼要平視正前方,頭部應有一種頭頂天花板的感覺。不能挺肚子、撅屁股。臉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切忌皺眉、噘嘴、歪頭等。重心稍往前傾,把重心放在前腳掌上。其實這是一種很自然舒適的歌唱姿勢。但有的學生經過老師的這么強調,自己便感覺不自然了,所以有的老師會說我們就是應從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的過程。這是一種“自然無意識——自然有意識——自然無意識”的過程。
在此筆者還要強調一下歌唱時的呼吸嘴大部分時間應該比平時張開的大點的,牙關應徹底松開,各個呼吸器官不能有任何緊張的狀態,嘴一定不能緊,喉頭雖然要往下,但絕對不能壓喉頭。所以正確的歌唱方法大家不難掌握,難就難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應如何把握這個度,如何恰到好處。
二、歌唱練習中“吸”的方法
“吸”即吸氣,在生理上來講,有兩組肌肉在帶動吸氣的生理活動,最重要的就是管吸氣的肌肉群,這組吸氣的肌肉群以前胸為起點,延續到兩肋和腰部并向后延伸到背部。我們平常呼吸用的最多的器官是鼻腔,但在歌唱中通過鼻腔所吸的空氣常常并不夠用,這就需要我們使用口腔吸氣,此時口腔的肌肉群也應該是放松自然的。與口腔的肌肉群不同我們的吸氣肌肉群必須在平時進行嚴格訓練,以尋找并確定正確的方法和狀態,尤其是對橫膈膜的訓練使用。經過訓練的肌肉群,可以在我們歌唱的時候盡可能的擴大胸腔,幫助我們吸入更多的空氣。
在平常的訓練和演出時,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為了吸進夠足夠多的氣以支撐聲音,我們總是試圖盡我們最大的力量去呼吸,總是想吸的更多,吸的更深,這不僅會有較為明顯的吸氣動作,顯得吸得很猛,有比較大的吸氣的聲音,而且對歌唱所發出的聲音并沒有什么益處。這種方法看似吸的多,吸得深。但造成了吸氣肌肉群用力過多,肌肉僵持死板,這就不能靈活的調配整理所吸進的空氣,吸起氣來自然也就事倍功半,得不償失了。用這種方法去吸氣,會影響歌唱的正常進行。會氣息不通暢,聲音緊,喉頭硬并帶有喉音,高音很不容易唱上去。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吸氣時肌肉靈活放松,胸部自然大方,上腹部和后腰自然的向外打開,并自動舒張胸部,使體內空間自然擴大,氣息自然也就進去了。這樣的吸氣既松暢又適度,吸氣后人很興奮,胸很寬敞,沒有壓迫感。以這種吸氣的感覺來唱歌,氣息通暢,聲音容易做到整體共鳴。
三、歌唱練習中“呼”的方法
“呼”即呼氣。在生理上來看,呼與吸的肌肉群大部分都是共用的,即管吸氣,也管呼氣。因為人類的正常呼吸早已進化為自然無意識的的生理過程,而呼氣的力度也并不需要很強。所以關于管呼氣的肌肉群,無需另外加強訓練,保持為自然狀態即可,也可以多練習生活中的一些感嘆的詞語,例如“啊!”“唉!”“咳嗽”、“打噴嚏”等。
雖然呼氣肌肉無需加強訓練,但呼氣的正確狀態必須知道。在開始時要緩慢呼氣,并試著用收縮腹部肌肉的方法把氣體趕出腹腔,當腹腔完全凹進體內時,開始緩慢的收縮肋骨,肋骨收縮時可以將體內剩余的氣體趕出胸腔,直到氣體呼盡為止。循序漸進之下,再利用橫隔膜和腹肌聯合控制,在保持吸滿氣,腹部鼓起的狀態下,腹壁逐漸收縮回復原狀。同時,借助于腹肌的壓力和橫隔膜的支撐力,使吸氣時下降的橫隔膜逐漸抬起回復原位,將氣流控制成如同一根自然、平穩、均勻、有節制、通暢地“氣柱”呼出。練習到這種程度。呼氣的功力也就小有所成了。
與平時日常生活中的呼氣不同,平常呼吸只是收縮了吸氣肌肉群,憑胸部的自然彈力,即可完成。而發聲時的呼氣,不但要滿足生理需求還要持續的為歌唱供氣。這就要求,不但不能放松吸氣時收縮的肌肉,相反,還要使所有的吸氣肌肉繼續收縮用力,在維持胸廓現狀的基礎上,加以擴大,以求得胸部的支持作用。
對歌唱者來說,唱歌時最好不要把胸廓當作一個氣球,而要當作一個能呼能吸的風箱,訓練它作有意識的強力呼吸,不論出口大小如何,呼出的氣總是穩定而有勁的。不但呼吸能穩勁,在吸氣肌肉群不斷努力支持胸廓擴大的情形下,喉部只負責發聲,不必再兼帶管制出氣的任務,工作的任務一減輕,喉部和聲帶自然感到輕松,聲音自然能夠長久,表情也自然舒服,這就是有控制的呼吸。要達到這一步,必須把胸部的吸氣肌肉群練得非常強,動作也要非常穩而有勁。因為在歌唱時從吸氣到呼氣,這群吸氣肌肉是時時刻刻都在用勁的,然而,在平常呼吸狀態之下,吸氣肌肉群是不需要這樣積極用勁的,故訓練呼吸的控制,最主要的不在于訓練呼氣肌肉群,而在于訓練吸氣肌肉群,包括橫膈膜在內。
四、歌唱練習中“吸”、“呼”的結合方法
“吸”、“呼”即歌唱中的呼吸,歌唱的呼吸是一種高技術性的、經過長期艱苦訓練的技能。如何將 “吸”與“呼”綜合起來?筆者認為,歌唱時所發出的聲音與平常一樣也是以氣體沖擊聲帶才能發出的,但在氣息運用上狀態上,歌唱與說話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對平常說話而言,因為習慣成自然,我們是在“自然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說話的生理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固然需要氣息支持,但對于氣息的要求,無論在質或量上都較低。所以說話時如無刻意的變化,一般都音域窄小,音量也比較小。而歌唱則不同,對音域、音量、音色都有很高的要求和相應的高標準,這就對呼于吸的結合提出了高的要求和高的標準。
進行針對歌唱的呼吸技能訓練,一般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讓學習者在思想上樹立“呼氣與吸氣”這一矛盾是在對抗的運動中統一起來的這一概念。還要讓初學者了解氣息是歌唱的原動力,沒有足夠的氣息,就不可能產生振動聲帶發聲的氣流,同時,只有擴張第六對肋骨以下的全部軟肋,擴張橫膈膜,才能吸進足夠的空氣。第二步是訓練學習者掌握吸氣肌肉群持續工作的能力,使學生的軟肋和橫膈膜在吸氣后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擴張能力,并能抗拒呼氣肌肉群強大的收縮壓力。如果我們沒有這個抗拒能力,擴張了的軟肋和橫膈膜就會迅速凹陷下去,使喉頭和聲帶失去氣息的支持。第三步是怎樣控制氣息的力度和用什么部位去控制氣息的力度的問題。
歌唱的呼吸是呼吸肌肉群與吸氣肌肉群相互對抗的一種運動形式,運動中呼氣肌肉群占據主導地位,但吸氣肌肉群也必須保持且戰且退、步步為營的姿態,否則,氣息就不可產生振動聲帶發聲的動力。不少人常用“吸氣的感覺唱歌”這句話來啟發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僅用吸氣的感覺來啟發學生,還不可能使學生有效地控制自己氣息的力度,還應讓學生從思想上理解,并從技巧上掌握以下幾個問題:什么是氣息的焦點(或支持點);氣息支持點的具體部位;怎樣控制氣息的支持點。
呼氣肌肉群與吸氣肌肉群對抗的范圍比較大,參與對抗運動的肌肉也比較多,但有兩個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我們將這兩個地方稱為氣息的焦點(或支持點)。這兩個焦點都在腹直肌 部位。具體來講,在腹直肌與擴張的橫膈膜 交匯處形成了上部的氣息焦點,亦即針灸穴位說中的腕穴附近,在我國民族聲樂理論中稱之為中丹田的部位,在腹直肌末梢與腹內斜肌相接處,亦即針灸穴位中所說的關元、氣海穴附近,形成了下部的氣息焦點,民族聲樂理論稱之為下丹田部位(注意:下丹田部位是在小腹松弛狀態下吸氣時最容易凸出來的部位)。加強腹部肌肉,特別是加強腹直肌的訓練,既增強了對氣息的控制能力,使喉頭和聲帶得最大限度的解放,也避免了小腹部凸出來的毛病。
“吸”與“呼”是聲樂訓練中的基本功,對初學者來講十分重要。只要我們初學者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去做我相信我們一定能牢固的掌握這一技巧,并且在聲樂這條道路上也會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宋曉紅.試論聲樂演唱中科學發聲方法的應用[D].吉林藝術學院,2006.
[2]陳紅玲.淺談聲樂學習中的呼吸[J].黃河之聲,2012.
作者簡介:劉洪奎(1958-),男, 就職于信陽市群眾藝術館,研究方向:作曲與民間音樂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