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霞云
學生習作時“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仍然存在,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攝取作文素材”事先讓學生在習作前有目的,有意識地去觀察生活,收集資料。讓習作有米可炊,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就此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一、重視口頭表達,說出自己的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小學生作文是練習,是習作,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小學第二學段的八九歲孩子,一般來說,他們所掌握的詞數量并不多,另外是具體詞匯較多,抽象詞匯較少。同時,他們也有觀察能力不強,還有思維深度不夠以及語言儲備不足等特點。要改變這種現象可以從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入手,因為在幼兒教育階段就有這個內容,可以順利過渡。訓練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不僅僅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對發展孩子的智力也是大有裨益的。有些研究者根據觀察到的大量事實,把“用語流利而正確”列為英才兒童的第一個表現。
葉圣陶在《作文論》中系統闡述了關于作文教學的主張,他說:“既然要寫出自己的東西,就會連帶地要求所寫的必須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情理的真際,切乎生活的實況?!彼赋觯骸耙獙懗稣\實的、自己的話?!币虼耍覀儜撝匾暫⒆涌陬^表達能力的訓練。比如舉行一些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加,孩子敘述這種活動,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組織材料,啟發孩子應該先講什么,再講什么。孩子如果敘述得有條有理,我們則應予以鼓勵,并進一步引導孩子如何把事情敘述得具體生動。無論孩子和身邊的小伙伴說話或是和過路人說話,還是平常和父母講話,我們除了激勵孩子做到文明禮貌,還應該注意孩子講話的語句是否通順,并及時提醒和引導孩子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完整有序。
二、注重生活積累,相機因勢利導
在學校老師教給孩子寫作的方法,而具體的寫作內容,還是要靠我們日常引導孩子注意生活中的點滴積累。
大家都知道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孩子感受生活,接觸自然界等大多數學習生活活動都和親朋好友在一起,因此激發孩子寫作的欲望,讓孩子感受到習作就是記錄成長中的點點滴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讓他們覺得生活的多樣性可以為習作增添豐富多彩的素材,讓小作者覺得作文有內容可寫,一點都不困難!
生活中的“伴我成長”和言傳身教讓孩子最容易接受。我們平時多帶孩子出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引導孩子多觀察,這就是感受生活,積累生活。沒有生活的素材,習作如同閉門造車,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們平時社會實踐活動和學習或勞動生活時,都可以相機引導孩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隨時遠“觀”近“察”,多問為什么,多想為什么?
我們和孩子在一起時,相機因勢利導,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思考,結合孩子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現象,教給孩子一些詞匯,以幫助孩子豐富詞匯。
三、重視片段練習,學會觀察表達
作文教學不可能一步到位。孩子的習作能力的提高必須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用自己的高標準來校對初學習作的孩子的作文,更不必要求他們作文一寫就達到選材精當、詳略得當、遣詞精準、語句通暢、條理清晰的水平。初步習作者,只要語句通順,能把意思表達清楚即可,沒必要講究太細。否則,在“這個不行,那個不能”的指責聲中,一開始就全盤否定掉孩子自己的表達欲望,孩子很容易就會產生出畏懼心理和厭學抵觸情緒。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表示:“小學生不能從寫記憶命題的作文開始,而是要寫觀察作文,進行實物寫生”。 孩子初學寫作文時,可以多讓孩子練習寫片段,片段寫多了,寫好了,對提高習作水平是很有幫助的。孩子初學寫片段,可以就某一件事或某一景物,進行敘述或描寫,反復練習。
寫日記也是積累資料的一種常用方法,每天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感受寫下來,時間長了,就可以積累起豐富的習作資料?!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活生生的童年生活就是學生習作的活水源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要正確有效地引導孩子解決作文障礙,才能培養起學生的“展開寫、寫具體”能力。
四、分享習作快樂,激發習作興趣
孩子總是有好勝心,喜歡展示自己才華。如果能及時讓孩子讀作文給家長聽,在班上讀自己的習作給同學聽,讓孩子學會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習作的快樂感受。這樣,習作成為孩子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內在需求,孩子受到雙重的激勵,那就會開心無比,寫作難的心態就會慢慢消除,把被動應付變成內心的主動需求;變憑空想像、瞎寫亂編成實踐出真知。言出心聲,表達真情,我手寫我心,就不愁寫不出自己的精彩習作來的。
習作講評重在激勵。教師在講評的時候,可以選三五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慢慢引導學生說出應如何改,如何補充,應如何調整,念起來才通順,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還可以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層理解如何寫作文,以及寫作文與語言交流有何區別,還可以同時培養孩子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習作的提高是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和書面習作的興趣,科學有效地進行全方位的語文素養的養成,讓習作有米可炊,讓每位孩子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