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體育的教學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深刻的變革。體育訓練可以鍛煉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終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做貢獻。因此在體育訓練中要從終身體育的觀念出發,以生為本,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得全面提高。通過對以生為理念的分析,闡述以生為本的體育訓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探討以生為本理念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體育訓練;以生為本;教育理念
隨著新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體育已經成為國家興盛和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表現,在我國的振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對運動員的要求要不斷的提高,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訓練理念。為我國的發展培養健康的、綜合素質高的運動員。
一、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有著時代的發展內涵,髕骨走位現代體育教育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在體育訓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強調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健康,以人文精神培養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點把學生放在教育的主地位,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的目標,從而挖掘學生的體育潛能。以生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通過對學生的體育訓練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促進學生的人格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以生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要求在體育的訓練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關注個性在體育訓練當中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以生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關鍵在于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體育鍛煉的的本質和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發展的益處,運動體育訓練中的知識和方法指導學生自覺的投入到全民的健身運動中,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以生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的方向
(一)重視學生健康素質的提升
我國的體育訓練是跟隨的蘇聯的傳統模式,過分的注重學生對技能的掌握和體育知識的訓練,對學生的人格和綜合素質缺少重視,學生一直以來接受的體育教學主要是加強對學生體育技能的掌握,學生被限定在體育知識的框架之內,從而忽視了學生體育教育本身的多樣化。以生為本的體育教育理念讓學生在體育的教學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掌握一些能夠促進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手段,重視學生的健康,這樣才能以強健的體魄去服務社會,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以生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重視學生自身的發展,通過體育訓練讓學生在身體、心理等方面更好的適應社會,從而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充分的開發個人的潛能,能夠在多變的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創新活動。一切教育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體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人的綜合素養。以生為本的理念是體育訓練的核心,也是體育訓練的必然選擇。
(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以生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的核心是發揮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的主體地位。體育訓練具有完善人、發展人的功能,注重在體育訓練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包括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以及獨立性,也是對學生自主評定的綜合體現。以生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重視在體育訓練中通過體育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對體育訓練的發展需求,并在體育訓練中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采取不同的體育訓練方式和手段,因材施教。以生為本的體育教學理念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發展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體育訓練中受益終身,發揮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注重根據學生的不同運動條件、運動技能以及心理條件作出不同的評價,走出依靠學生成績評價學生的誤區,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體育訓練的價值和意義。
三、以生為本的體育訓練實現途徑
(一)更新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隨著新時期體育的發展,體育的教學理念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以生為本的體育教育觀念是在終身體育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形成一種新的體育教學觀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在社會中的生命活動顯得十分的重要,因此健康對于人來講關于生命的生存質量和生存的意義。因此在體育訓練中要培養學生的健康觀念,通過體育訓練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實現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改革體育教學方法
體育訓練的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體育訓練的目標而設定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體育訓練而實施的教學方法,為學生體育訓練、掌握體育技能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因此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發揮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的主體地位,教練適時引導,并采用多種方式的現代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充分的調動學生在體育訓練中主體性的發揮。在選擇體育訓練項目時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充分的權利,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體育訓練中來,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養成健康的體育鍛煉習慣。
(三)調整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
從當前我國體育課程設置上來看,課程的結構普遍的存在嚴重的不合理。課程的內容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不相吻合。在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中體育的基礎課程只是作為體育技能訓練的一個輔助課程,缺少對體育基礎課程的重視,課程體系上缺乏完整的結構,在教學中缺少連貫性,內容比較單一,因此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失去對基礎課程的誒興趣,因此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體育發展得需求來設置科學的課程結構,更新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程體系。體育課程的設置應當根據當前學生體育訓練的水平以及體育綜合素質發展中狀況,適當的對不合的課程進行刪減,綜合課程的體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以生為本”評價體系
體育訓練的評價體系可以檢驗學生在體育訓練中對體育技能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掌握情況,有利于實現體育訓練的目標。長期以來體育訓練的評價體系主要學生的成績為主,過分注重學生體育技能的掌握情況,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自身的體育訓練水平和能力,忽視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訓練的能力和習慣。因此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體育訓練的評價模式要結合學生的動態發展狀況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重視形成性評價。評價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的訓練結果,又要通過評價看到學生之間的個體性差異,讓學生在每一次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提高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感受到體育訓練的樂趣和對自身能力的提高。
四、結語
“以生為本”理念下的體育訓練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標,從學生個體差異性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教育的意識。
【參考文獻】
[1]譚分全.以學生為本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22-25.
[2]馬勇,林長圣,陳建標,汪強,田麗.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理念及其實現[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103-105.
[3]宋繼新,貢娟.論物化的體育運動——談體育運動要以人為本[J].體育與科學,2000,(05):1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