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海燕
摘要 在分析農村失獨家庭的家庭關系和家庭環境的基礎上,對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失獨家庭進行了研究,提出應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幫助失獨家庭修復家庭環境、重建社會關系并整合社會資源,使他們獲得相應的社會救助,重新融入社會。
關鍵詞 農村失獨家庭;社會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 S-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1-348-02
“失獨家庭”指獨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養子女的家庭。現在,失獨家庭以每年7.6萬的速度增長,全國的失獨家庭至少已超百萬,這其中農村失獨家庭占很大的比例。在我國現行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下,農村失獨家庭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在此情況下,探索農村失獨家庭社會工作介入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農村失獨家庭的需求
1.1 獲得物質幫助的需求
對于農村失獨家庭而言,經濟需求是第一位的。許多農村家庭依然沿襲著養兒防老的傳統,一旦家里的頂梁柱塌了,經濟來源是個大問題。失獨父母大多年齡偏大、體弱多病、勞動能力低下,家中失去主勞力,生活就面臨困境。雖然農村社會保險和養老保險一直推進,但是和城市相比普及率還很低。因此,農村失獨家庭往往會陷入經濟困境。尤其對那些年事較高、經濟條件有限、無法滿足自己生活需求的家庭,更需要切實的物質幫扶才能使他們維持正常的生活。
1.2 獲得精神慰藉的需求
相對于物質幫助來說,農村失獨家庭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失去唯一的孩子,他們一般都會經歷失獨震驚期、心理哀傷期、認同現實期和心理修復期,然后才能緩慢地實現心理康復。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有群體認同、挫折傾訴、精神修復等多個層面的需求。獨生子女的意外離世對父母的精神打擊是致命的,失獨人群心中往往有著很深的痛苦、孤單和怯懦,精神上有很多的壓抑、自閉與折磨。在農村,“無后”是件很丟臉的事情,他們不愿與人交流,別人的合家團聚、天倫之樂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刺激。他們會長期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無法自拔。對于他們來說,心理創傷大于物質上的缺失,孩子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在經歷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之后,他們通常會面臨心理和生活上的雙重負擔,往往會因缺乏精神慰藉而喪失生活信心。因此,全社會都要積極地去關注這一特殊群體的精神需求,給他們營造一個有愛的社會環境,幫助他們走出精神的困境。
1.3 獲取醫療服務的需求
醫療方面的需求是農村失獨家庭面臨的又一重要問題。根據我國計生協會的調查統計,失獨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頭痛等身體機能老化的反應,有超過60%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人到中年卻遭遇獨子夭折,又因政策、身體等原因無法生育二胎,生病成為他們多數人最恐懼的事情。沒有了子女的經濟支援,一旦大病來臨,僅靠社會救濟恐怕難以應付醫保報銷外的剩余部分。因此,為他們提供涵蓋醫療保險等險種在內的綜合性保險服務,構建和完善農村失獨家庭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4 獲得政策支持的需求
農村失獨家庭更需要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持。失獨家庭是新的納入公眾視野的受困群體,和城市失獨家庭相比,我國社會現階段對農村失獨家庭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相對缺失,國家在政策支持方面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國家、社會原有的社會政策往往不能涵蓋和滿足他們的現實需求。因此,他們希望國家在政策層面給予更多關照。從宏觀層面來說,這就需要認真、系統地調查失獨家庭的實際狀況和現實需求,為國家提供政策決策依據,從而使國家在相關政策、法規層面創設一些新的國家政策,把失獨家庭的現實需求納入政策中。
2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失獨家庭的優勢
2.1 社會工作能幫助農村失獨家庭修復家庭環境
農村失獨家庭中,子女的突然離世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狀態和感情依托,核心家庭穩定的“三角關系”被徹底打破,父子(女)、母子(女)關系喪失,只剩下夫妻關系。面臨同樣的生活重創,失獨父母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和認識,就會產生矛盾,影響夫妻感情。失去孩子的痛苦常常讓他們無法走出生活的陰影,許多父母經常為失去子女自責和相互埋怨,婚姻出現危機,最終導致離婚。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專業社會工作的介入。社會工作者通過鼓勵夫妻之間進行情感交流分擔彼此的感受,使失獨者重新認識自我、認識家庭,重建夫妻之間正常的家庭關系。對于一些夫妻關系比較僵化的家庭,還可以運用家庭治療的相關方法,增強失獨父母之間的情感支持與生活照顧功能。通過對失獨父母的家庭結構、家庭系統和家庭動力等方面進行輔導和修正,幫助他們適應新的家庭結構和系統,促進家庭功能的正常發揮。
2.2 社會工作能幫助農村失獨家庭重建社會關系
失獨者通常會逃避社會,拒絕人際交往,自我邊緣化。他們往往躲親避友,脫離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失去唯一的孩子,很多父母往往選擇自我封閉,逃避社會交往,逃避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環境,包括鄰里、親戚,甚至寄希望于搬家來逃避正常的社會交往。基于此,社會工作者能夠幫助失獨父母重建其基于血緣、地緣、業緣的非制度化的社會支持系統,重建其社會關系。社會工作者可與失獨父母一起,制定人際關系恢復計劃,創造機會讓失獨父母走出家門,參與正常的社交活動。讓別人有機會了解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通過人際交往,淡化悲傷記憶,重塑健康的社會心理。
2.3 社會工作能幫助農村失獨家庭整合社會資源
目前,農村失獨家庭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失獨家庭由于自我能力的不斷萎縮,無法利用自己所擁有的有限資源滿足相關需求。失獨后,不少失獨家庭已無再生育的機會和創業的精力,近半數家庭依靠救助才能維持基本生活。部分失獨父母還要承擔孫子(女)上學花費、房屋新建修補等費用,生活艱難。作為資源的整合者,社會工作者能夠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幫助失獨家庭。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的過程中,能夠全面了解和掌握失獨家庭成員的需求,為他們積極整合相關的社會服務和資源,并幫助他們有效地運用這些服務和資源,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以滿足其個性化、緊迫性需求,從而促進農村失獨家庭問題的改善。
3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失獨家庭的策略探討
3.1 微觀方面的介入
3.1.1 個案社會工作的介入。
個案社會工作的目的在于運用專業知識和技巧協助農村失獨家庭成員,改善其環境、增進其生活適應能力,調適其社會關系,以建立良性的互動網絡,從而達到自我調適以及促進人格發展。社會工作機構和專業人員在介入失獨家庭的過程中,通過開展“一對一”的服務,達到幫助失獨家庭成員恢復社會功能的目標。總體來說,就是社會工作者通過收集失獨家庭的相關資料,有針對性地制定出相應的服務計劃,為其提供社會服務,并對這種服務加以記錄,做出評估。具體來講,作為失獨家庭成員的支持者,社會工作者要向他們提供更多的情緒支持、咨詢和援助服務。通過運用專業方法和專業技能,對失獨家庭進行積極的家庭康復干預,幫助失獨家庭成員進行精神修復和賦權增能;對失獨家庭成員進行情緒疏導與哀傷輔導,幫助他們宣泄不良情緒。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參與各種活動,提升他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使他們能夠走出失獨的精神陰影,重新走入健康的社會生活。
3.1.2 小組社會工作的介入。
小組工作是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通過小組成員之間有目的的互動互助,使參加小組的個人獲得行為的改變、社會功能的恢復和發展的工作方法。社會工作機構和專業人員在介入失獨家庭的過程中,通過與村委會的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資源,將具有相同需求的失獨家庭成員聯系起來,形成失獨家庭的正規的或者非正規的社會團體。通過團體活動給失獨家庭提供一個可以宣泄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在互動過程中彼此分享,彼此傾訴、互相支持、安慰來達到小組成員態度和行為的改變。讓他們獲得團體認同,促進心理認同和有序的社會訴求表達。通過興趣小組與互助支持性小組的開展,為農村失獨家庭社會支持體系的重建搭建平臺,幫助他們重建自我、調整心態,在這樣一個同質群體中尋求支持和安慰。
3.2 中觀層面的介入
社會工作的中觀層面的介入就是在基層組織也就是農村村鄉一級單位的社區開展工作,從而動員社區資源,培養社區服務能力。社會工作者對農村失獨家庭的介入需要失獨家庭的認同和積極參與,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農村社區干部的積極作用,才能建立與失獨家庭的服務關系,達到有效溝通。在此基礎上,整合社區各種優勢資源,發動和組織村民互助,為失獨家庭成員開展生活照料、親情慰藉、生病照料等活動。通過開展身體健康檢查、老年保健、組織失獨家庭成員參與相關的社區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共同承擔起對失獨家庭成員的照顧工作。創新農村社區社會工作方法,引導農村社區居民自助、互助,增強和提高村鄉一級社區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從而提高失獨家庭成員的生活品質和生存質量,增強失獨家庭對生活的信心。
3.3 宏觀方面的介入
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通過微觀層面介入農村失獨家庭的同時,還從政策倡導的宏觀層面給予失獨家庭相關的扶助。從宏觀層面來看,從農村失獨家庭的出現到妥善解決失獨群體的困境,都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有直接的關系。因此,社會工作的介入首先就是調查農村失獨家庭的經濟、醫療、養老等多方面的需求,把這些信息提供給政府決策層做出相應決策。同時,從倡導完善國家相關政策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提倡完善國家人口計生政策,從源頭上減少失獨家庭的出現;另一方面也應該提倡完善國家關于農村獨生子女家庭失去子女后的補償救助政策,提高農村失獨家庭的救助標準,完善失獨家庭在醫療、養老方面的相關政策,妥善解決其養老問題。從完善國家政策的角度來保證農村失獨群體的正常生活,維護這些群體的利益,解決這些家庭的后顧之憂。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穩定我國的人口政策,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建設和諧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藺際儼.我國失獨家庭現狀及對策分析[J].西江月,2012(7):121.
[2] 錢成.我國“失獨家庭”面臨的困境及解決對策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1):136-138.
[3] 彭善民.失獨社會工作的意義與可能[J].中國社工時報,2013-08-23.
[4] 梅志罡.社會工作助力失獨家庭走出困境[J].中國社會工作,2013(4):26-27.
[5]王祥,王娟娟,李林英.社會工作介入失獨者危機應對的探析[J].學理論,2013(2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