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玉
【摘要】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增添了Grammar time板塊,如何讓這一板塊的教學變得生動而有趣,學生樂于學習,提高教學實效,本文結合六年級上冊unit2的Grammar time教學課例,探討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英語 Grammar time板塊 語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04-0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語法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語法規則,以指導他們更好地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幫助學生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學習語法,目的是更好地運用語言,所以,語法教學重點應放在應用上。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在五、六年級新增了Grammar time板塊,對于這一板塊的教學,許多教師比較茫然,大部分教師是按照多講多練的實戰教學法,一堂課下來老師是又累又乏,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進而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大減,甚至反感討厭。那么如何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優化Grammar time板塊的教學,提高課堂實效性呢?
一、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根據《課標》精神,我們在教學Grammar時應以感性知識為基礎,到一定階段再加以對比、歸納、總結。教學上應當對不同的語法項目作出不同的要求, 做到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循環復現、逐步擴大。對于六上unit2的Grammar time這課而言,此課的語法是動詞過去式,包括規則動詞和不規則動詞。教師在第一環節,開始讓學生復習前一課時所學的story time,回顧其中的一些語言現象,進行Fill in the blanks 的填寫,其中所填單詞都是動詞過去式。復習鞏固之后向學生進行了啟發式的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填寫的詞與以前學習的單詞有什么不同?教師用一個時間軸(如下圖)來導入動詞過去式的整體感念的理解和學習。之后引導學生找出規則動詞過去式,再過渡到不規則動詞過去式的學習。
did do /dose be going to /will do
Past now future
教師利用補寫詞匯這一練習,引導學生細致觀察,與學生展開自然、真實的交流,提示新舊知識間的對比,同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感悟和嘗試中或得新知,掌握技能。開始的導入環節幫助學生從復習已學知識過度到學習新的語言現象,從而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動詞過去式。這一時間軸的設計簡化了一般過去時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學生感到清晰明了,易于接受。語法知識導入之后又進行相應的分散,從規則變化到不規則變化循序漸進的教學。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切入,由簡入難,步子小,循序漸進,逐漸培養了他們對英語語法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并且也讓大多數學生克服了畏懼學語法的情緒,激起了對Grammar time板塊學習的熱愛。
二、適當點撥,自主歸納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學習方式效果最低,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也要據此進行角色的轉變,讓學生要由被動聽轉到主動學,大力提倡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參與中掌握知識,生成能力,從而真正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更使學生們真正將老師傳授的知識記得多,記得準,記得牢。
教師在第二環節可以通過PPT呈現一個表格,讓學生到Storytime中找到這些詞的對應過去式。
再引導學生進行compare,這時完全放手讓學生進行小學討論,逐一來說說自己的觀點,動詞過去式有哪些不同?什么樣的變化?學生討論較熱烈,探究激情較高,歸納的也較好。最后教師以Learning tip的形式呈現語法現象的總結。
因此教師在教學Grammar time板塊時一定不能一味單獨地講解,要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自主探究,對語法知識進行自主進行歸納和總結,這樣記憶更深,掌握得更好。
三、巧設活動,注重運用
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現象的掌握都是建立在不斷嘗試和運用的體驗之上的。所以在鞏固語言技能時要巧設一定的任務活動和情境活動,并且這些活動的設置要兼顧可操作性和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在本節課語法教學中,教師通過學生自主歸納語法規律之后,設置了兩個challenges的任務,以此來檢測學生自主學習效果。這一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最后又創設一個“上周末去農場參觀”的生活情境,運用過去時態來嘗試寫一篇日記。通過情境活動的創設,再次對復現語言技能現象,加深學生對Grammar的理解和運用。
Challenge one:Quick respond;(動詞原形與過去式的快速回答)。
Challenge two:用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
四、宏觀把握,綜合運用
小學英語教材中每單元各板塊圍繞單元話題展開,各有側重,單元各板塊之間存在關聯,有機結合,使同一單元中幾個課時的教學活動融為一體。每單元的Grammar time板塊其實就是對story time中語言現象進行的歸納和總結。所以教師在教學此板塊時,不要孤立地進行,要注重它與單元話題的內在聯系,合理整合各個板塊,加強之間的鏈接,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因此在最后的環節,可以設置圍繞單元主題“What a day!”引導學生學習英文日記的書寫。先是通過播放自己的話題日記,然后提出英文日記格式方面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最后引導學生嘗試寫英文日記。這些日記內容包括本單元的天氣方面的重要詞匯和過去時態的句型,既是對新知的鞏固,又是對新知的生活化運用。這種創設真實性的語言情景,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意義和了解語言用法,又使他們在較有意義的情境中進行操練鞏固。當學生感知理解了語言,熟悉并能運用后,語言形式的呈現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小學英語Grammar time板塊并不是對本單元語法知識進行細致的講解,而要求教師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活動來引導學生去自主歸納學習語言技能,進而會運用。所以教師應慧心地設計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習得語法,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在生活中學會變通,“分”“點”“用”“合”,環環相扣,巧妙融合,使得課堂教學自然愉悅,教學效果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