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琳
【摘要】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可以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理解數學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學以致用。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材的每一節課都會從生活實際入手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真正實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新課程 反思 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36-01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我有幸成為“鞍山市第一批課改的先行者”。這學期大家在教學中都出現過這樣的困惑“我們怎樣進行新課改”?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并通過兩次的外出學習觀摩,我們解決了很多困惑。經過半個學期的數學新課程實踐,使我體會到了新課程的育人理念。
首先,我們知道了新課改的“課”該如何去上。
新課改強調教師如何去“教”,如何讓學生人人都學會有價值的數學。它上課的模式與以往不同,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 數學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我們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創設一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斷地自我反思,最終能靈活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課的基本模式是:
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總結規律——實際應用。
另外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1.處理好新舊教材的過渡,不能全盤否定,要有選擇的繼承。
2.教學中要學生多“思”教師少“說”
3.有激勵與賞識學生的數學行為——呼喚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激情與興趣。
4.在教學中注意滲透學科史的相關故事。
5.因為考試是文本對話,課堂上要有適當的“記筆記的習慣”,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
6.提問要注意關注全體學生形成——點、線、面。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有效互動的生成過程。強調課堂教學的生成并不是說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僵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在教學方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下時間和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教師可以設定教學目標,但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認知,還應該涉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其他維度;目標要有彈性,要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堅持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原則;教學設計重全程關聯式策劃,注重從何處開始,如何推進,怎樣轉折等。這樣的設計,較以往精細的提問、預定的標準答案,寫下教師上課的每一句話,計算好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所需時間的教學方案來說,留下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和可變性,才使教學貼近每一個學生的實際,使師生積極互動,發揮出創造性來。
其次,通過教學實踐,我覺得,一堂數學課至少要解決三個問題:
1.增強數學的趣味性,讓學生熱愛數學,感到數學可親。培養學生能夠從身邊的現象中發現和提煉數學問題,逐步形成“問題意識”和對數學的敏感性。比如,通過讓學生觀察溫度計上的溫度來進行正數和負數的學習,學生很容易理解引入負數是實際問題的需要。
2.增強數學應用性,讓數學源于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有用。比如與實際相關的球賽積分問題,水費和電費的優化方案問題等等,都滲透了數學問題。就連同學們平時所熟知的鐘表和足球都蘊涵了有意思的數學問題。
3.增強數學的開發性,突出思想和方法,讓學生覺得數學啟智。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交流、歸納等活動,實現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交流的的學習方式,從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學生通過主動獲取知識,不但感受到了自主探索成功的喜悅,而且也豐富了數學活動的經驗。另外,一些數學方法的傳授也很重要,比如在介紹絕對值時的分類討論思想,在介紹數軸的相關問題時的數形結合思想以及整體換原思想等等,他們都是解決數學相關問題的重要工具。
第三、練習、作業的配置上要“精雕細琢”
通過這兩次學習我感悟到了:要作“明師”——明白的老師。
感悟到新課改從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對學生重視人文教育、重視知識生成、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有其優越性,但它也有弊病——基本技能的訓練減少。因此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這個矛盾需要我們教師動腦筋、想辦法解決。時間像海綿里的水越擠總是總是有的“我們可以把基本技能訓練的題目印在卷子上(少而精)三分鐘做五分鐘的事。當然也可以在逐步的教學中探索更好的方法。
我越來越感覺到:教師應真心、真誠地賞識學生和理解、鉆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珍視學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造,肯定學生的每一分努力;通過評價和鼓勵,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和指引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同時還要不斷的改變自己,充實自身的教師素養,才能更好的參與到課改實驗中去,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
最后讓我們用品德感染學生,用智慧啟迪學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