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順飛++顧佳蓉
摘 要:司馬遷和班固作為漢代的兩大史學家,對于法的作用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通過研讀他們撰寫的史學名著《史記》和《漢書》,我們就他們兩人認為的法對國家、對民眾所起的作用以及各自對于刑罰運用的態度方面進行比較。
關鍵詞:司馬遷 班固 法的作用 比較
司馬遷和班固作為史學的大家,用畢生心血寫成的《史記》和《漢書》,歷來成為人們研究漢代社會所必讀的書目,他們在經濟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而他們對于法的不同觀點也融于字里行間。仔細研讀,可以發現他們對于法的作用,有著各自不同的立足點與側重點。以下就從幾個方面來對他們對于法的作用的看法進行比較。
一、法對國家的作用
司馬遷認為法主要是對國家內部起作用的,是用來鞏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的。他在《酷吏列傳》中就提到,“法令者,治之具”,法令本身就是用來統治的工具,在“上下相遁,至于不振”這樣君臣互相躲避、天下喪敗的情況下,嚴酷強硬的“法”就能起到穩定皇權統治,維護君主的至尊統治地位的作用。為此,司馬遷特別突出皇帝重用酷吏來維護一尊。在《酷吏列傳》中多列舉漢朝的酷吏,并且有意的突出君主對酷吏的重視和重用。例如,皇帝重用酷吏,特別是在酷吏打壓了威脅皇權統治的王親貴族時,皇帝非但不責罰,還大肆加賞,加官進爵?!犊崂袅袀鳌分杏羞@樣的記載,酷吏致都殺了臨江王,“竇太后聞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歸家”,竇太后是維護王室貴族的,所以用重罰懲治了致都,罷了致都的官。然而這個時候,皇帝卻“乃使使持節拜都為雁門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從事”,依舊對致都十分信任,并且讓他繼續全權處理政務,可見君主為維護自己的地位,對這些官吏的信賴和重用。很多酷吏在打壓王室貴族后,皇帝還是大加贊賞,加官進爵,如“上以為能,至太中大夫”“天子以盡力無私,遷為御史大夫”等。甚至司馬遷還提到酷吏張湯生病不上朝,皇帝還親自去他家探視,由此可見,酷吏受君王寵信之深。也從側面看出,君主重用酷吏,重視法的地位,用法來打擊豪紳貴族,削弱藩王郡王的勢力,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君主中央集權。而司馬遷寫酷吏,也就是為了突出“法”對國家內部的重要作用,鞏固皇權,維持這個國家的統治。
班固則認為法對國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對外的,主要體現在抵御外敵,殺伐征戰上。班固的特點是從兵、刑一源的角度,突出兵、刑一體。班固在《漢書·刑法志》中明確提出“大刑用甲兵”,獨具見解地將“兵”的內容寫進正史的刑法志中,揭示了刑法起源于“兵”以及早期刑法“兵刑合一”的特點。所以在班固看來,法起初是用來懲罰犯罪的軍士,而這些軍法逐漸演化為懲罰所有犯罪者的刑法。法源于兵,也應用于兵,統治者需要制定法以約束軍隊,管束士兵,即所謂的“師出以律”,用以懲罰犯罪的軍士,而這些軍法逐漸演化為懲罰所有犯罪者的刑法。其次,班固提出“公欲定卒伍,修甲兵,大國亦將修之,小國設備,則難以速得志矣”,他認為一個國家要鞏固其疆域、維護其安定,就要制定賞罰分明的法令,“狃之以賞慶,道之以刑罰”,起到激勵士兵作戰的用途?!笆蛊涿袼砸谏险?,非戰無由也”,在班固看來,刑法的出現看似是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對于統治者極為有利,但也是為了以武力來消滅戰斗,禁止殘殺,使國家獲得安定的。
二、法對民眾的作用
對于法的作用,兩人都有提到用法來“禁奸”,即防止奸邪之人作惡。司馬遷在《商君列傳》中提到:“行之法十年,秦民大約,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可見法對社會安定和諧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班固認為法的作用是“除暴扶弱”,比之司馬遷的“禁奸”,多了一個“衛善”的思想,即要保護善良的百姓。在禁奸過程中,班固借用皇帝的言論來說明這一點,“今犯法者已論,而使無罪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收同關甚弗取。”犯法的人論罪,無罪的父母妻子不該受到牽連的罪罰,這一點與商鞅的“連坐”觀念相異。班固認為,法律既用來懲罰犯罪的暴徒,也用來維護百姓的合法權益。當自身受到侵害時,應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即是班固“衛善”的思想。
另一方面,司馬遷認為法有“導民”的作用?!堆袅袀鳌分?,司馬遷指出“法令所以導民也”,而法令導民,需要一個媒介,那就是官?!拔奈洳粋?,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在社會不安定的年代,為什么百姓仍然潔身自好呢?原因是官員奉職循理,遵守法紀,作出了好榜樣,所以說,法引導了先接觸法令的官員,由官員間接引導百姓。因此,司馬遷認為只要官員認真執法,就能夠起到很好的導民作用。而班固則認為法對人民只起到了警戒的作用,而導民應用德教?!氨幻褚缘陆?,變而化之,必世然后仁道成焉?!庇每鬃拥脑拋碚f,就是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百姓只有通過道德來教育,才能真正感化他們,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觸犯法律。“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刑罰只會加重民眾的怨憤,而不能“知恥”,所以班固不主張用“法”導民。
三、對刑罰運用的看法
如何運用刑罰,司馬遷和班固都主張德主刑輔,即應以德來作為約束百姓、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而法只是起到輔助性的作用。他們雖然都認為法應嚴而不苛,但他們對于刑罰的運用也各有一些各自不同的看法。總體比較而言,班固所認為的對于刑罰的運用更有人情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刑罰的用法用量上
班固在刑罰的用法用量上有明確的分類和說明。在《漢書·刑法志》中,他明確提出“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具,其次用鉆鑿;薄刑用鞭撲”。他將刑罰分為“大刑”“中刑”和“薄刑”,針對犯罪者犯案的大小,分出輕重等級,作出適合罪行的相應懲罰,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儒家的仁愛思想,反對濫用酷刑。他同時一再強調刑罰要與罪責相當,他認為“罪至重而刑至輕,民無所畏”,刑罰過輕不足以對百姓起到威懾的作用,“刑不當罪,不祥莫大焉”。如果刑罰的使用不能很好地針對所犯之罪,那對于君主的統治是極為不利的?!芭c其殺不辜,寧失有罪”,體現出班固用法時對于“情”的考量是極為明顯的。而司馬遷在這點上就沒有做出具體的說明,可見他歸根結底還是認為法是公正的,法外無情。
(二)對老幼弱者的寬待
班固認為刑罰的運用要因人而異,尤其體現出對老幼弱者的寬待?!稘h書·刑法志》:“凡有爵者,與七十者,與未齓者,皆不為奴。”“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朱儒當鞠系者,頌系之。”這些都表明班固在刑罰運用上對老幼弱者放寬了要求。而司馬遷則主張用法的絕對公平,要做到“不別親疏,不疏貴賤,一斷于法”。司馬遷認為法是公正的象征,法要樹立起威嚴,就必須無情,不存在人情味一說,更不存在“法外有恩”的情況,即使是親人犯法,也要一視同仁,依法執行。他進一步提出,法治平等的觀念,特別是要消除等級觀念,執法者要公正無私,特別是對待貴族時,注重公平斷案,不畏懼權貴,不徇私枉法,體現出法的公平,尤其是對平民百姓。司馬遷特別在《酷吏列傳》中提到致都“行法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曰好‘蒼鷹”,這一細節表現出司馬遷對其公正無私品德的欣賞。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班固在運用刑罰時充分體現出仁愛之心,比之司馬遷特別講求公正無私,更具人情味,這應該是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響所致。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司馬遷與班固對于法的作用有著不同的見解,透露出他們的法治思想有比較明顯的區別。
(指導老師:周海平)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司馬遷.史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施順飛,顧佳蓉 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