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永業
【關鍵詞】小學 課堂紀律 調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71-02
良好的課堂紀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障。每一節課,教師都希望課堂紀律良好,師生和諧互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是,課堂上往往會有個別“搗蛋鬼”違反課堂紀律,如交頭接耳、傳遞東西、偷看課外書等,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違紀行為,教師應快速作出反應,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應對辦法,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一、學生違反課堂紀律的主要原因
要調控好課堂紀律,減少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違紀行為,教師首先要分析產生違紀現象的原因。小學生的情感穩定性和控制能力一年比一年增強,但是自我意識也隨之增長,教師要把握好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找準學生違反課堂紀律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
(一)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自控能力不強是產生課堂違紀行為的最直接原因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課堂違紀原因主要有:首先,每個學生都存在特殊性和差異性,在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異。有些學生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較強,對教師講授的知識掌握較快,對已掌握的教學內容失去興趣,便容易出現課堂違紀行為;而有些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差,這一部分學生學習困難,跟不上班級整體的學習步伐,久而久之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厭學,課堂上也只是應付了事。其次,學生控制情緒的能力存在差異。情緒穩定、自制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般能較好地遵守課堂紀律;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受刺激、發脾氣,一旦對課堂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或者認為教學重復等,就會對課堂教學產生排斥心理,出現課堂違紀行為。
(二)教師在課堂上不當的引導也是產生課堂違紀行為的重要原因
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教育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的態度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倘若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較差,沒能有效管理課堂,就容易出現學生課堂違紀行為。主要存在以下四種不當的引導方式:第一,教師對學生的課堂違紀行為不管不問,采取忽略回避的態度,只要學生不是太過分地胡鬧都一概不管,這是變相地支持學生在課堂上違紀。第二,教師沒有科學的課堂管理辦法,濫用懲罰方式來維持課堂秩序。對一些調皮的學生,有些教師動輒點名批評或罰站,以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但往往適得其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愈演愈烈。我曾教過一名已步入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因以前經常在課堂上被某位教師點名批評、罰站、辱罵,表示一輩子都痛恨那位教師。可見,只采用嚴懲辦法是不會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第三,教師教學水平差,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起來索然無味,隨之就會產生注意力分散、打瞌睡、搞小動作等行為。第四,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存在差異。有些教師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那些較自覺學習的學生,忽略了學困生和“搗蛋”學生,致使其產生失落感,希望通過制造一些小麻煩來“為難”教師,引起教師和同學們的關注。
二、有效調控課堂紀律的策略
分析了產生課堂違紀行為的原因,接下來討論教師如何改進引導方式,有效調控課堂教學紀律。
(一)改進教育方式,增進師生互信
作為教師,無論是人品還是學識,都必須得到學生的認可。一旦學生認可、欽佩教師,就容易信服教師的教導。反之,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故意與教師作對,擾亂課堂教學秩序。因此,教師要努力改進教育方式,贏得學生的信任。
首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地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所長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也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隨時調整教學方式。在教學時,教師要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用眼神與學生交流,達成默契。授課時,教師要給學生留足思考、交流的時間,即使學生的想法與自己的不符,也要充分考慮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特點,與學生進行發自內心的交流。
其次,在課堂管理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嚴慈相濟,既尊重和信賴學生,又要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提出嚴格的要求。發現學生在思想上和行為上犯了錯誤,教師要及時對其進行教育。在教育學生時,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對于個別學生在課堂上的不當行為,如果不是學生故意所為,教師要用幽默的語言去化解,對學生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最后,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無論學生成績好壞,調皮與否,教師一定要公平公正地對待,對待每一個學生都要堅持原則,獎懲分明,既不包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錯誤,也不能對成績差的學生心存偏見。
(二)靈活運用調控方法,提高課堂管理能力
課堂并非總是波瀾不興的,隨時會發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在應對突發狀況時,教師要發揮聰明才智,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適時適當調控課堂紀律。常用的課堂紀律調控方法有:
目標激勵法。指導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并幫助學生努力實現既定目標。有了學習目標,學生就會有目的地聽課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更為專注。在指導學生設定學習目標時,要考慮到學習目標應符合學生實際且具有挑戰性,要略微高于學生過去所取得的成績。在學生完成目標后,教師要給予學生獎勵,如課堂表揚,在作業本上寫肯定性的評語等,這樣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提高學習積極性。
聲眼并舉法。語言、聲調是教師組織教學、處理某些問題行為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和聲調的變化,如聲調的高低等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當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時,教師可加重語氣和提高聲調,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當學生有違紀行為時,教師可突然停頓,或者降低聲音,給違紀學生以暗示。在注視學生時,要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目光是善意的,學生就會自覺地進入到正常的學習狀態中。
肢體提醒法。當教師發現有學生在玩東西或做小動作時,教師可有意無意地走到該生旁邊,摸一摸他的頭,輕輕敲一下他的課桌或輕拍其肩膀,給他提個醒。這些小小的舉動,不易被其他同學發覺,既不傷違紀學生的“面子”,又能糾正學生的違紀行為。
榜樣效應法。教師要多采用“大拇指教學法”,當發現哪組或哪些學生表現較好時,要給予鼓勵,適時地伸出大拇指,既是給表現良好的學生一個無聲的獎勵,也是告訴其他學生要向表現良好的學生學習,發揮榜樣示范的效應,讓學生向先進學習,向先進靠攏。
警語激活法。當教師發現學生不注意聽課時,可以突然向他(她)的同桌發問,所問的問題是剛講過的,同桌的同學肯定能夠解答,違紀學生就會受到刺激,不敢再有違紀行為。同時,教師還應在平時集訓一些警示性短語,讓學生形成條件反射,如當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突然喊“一二三”,學生會隨口齊聲回答:“不講話。”采用這種方式,可刺激學生的大腦神經,活躍課堂氣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調控課堂紀律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閱歷,適時適當運用,不斷實踐、總結、反思、積累,努力探求既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又適合自身教學特點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更為人性化的管理。如此方能營造出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懷著愉悅的心情掌握知識。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