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強
【摘 要】小學古詩教學要重視讓學生再現境像。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和認知,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蘊含境像,進而體味其中意境情趣,以便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詩教學 經驗知識 境像 意境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含蓄,內容深廣,意境深邃,以嫻熟的藝術技巧和高度的藝術美感著稱于世,倍受人們喜愛。古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化的熱愛,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寫作藝術的啟迪。
古詩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如按季節有寫春、夏、寫秋、冬的;按歌詠對象有詠月、梅、菊、荷的;依詩歌情緒而言,有懷友、惜別、思鄉、愛國等等。但不管怎樣的古詩,它總是有高度概括、語言凝練,省略與空白之處頗多的特點。這樣在教學時就會帶來一定的困難,小學生在理解詩歌意思和其內涵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教學過程中彌補當時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體會詩句的言外之意,領悟詩情畫意,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再現古詩所蘊含的境像,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體會、品鑒古詩。
一、調動學生經驗知識
盡管古詩寥寥數語,內涵豐富,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之美,但其中所涉及的物象卻往往古今同一,為學生所熟悉。例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其中的“云”“江陵”“猿”“舟”“山”等,古今一樣,這樣就為學生理解古詩打下了基礎。而這樣的物象一般都沉積在學生的經驗知識當中。與物象相關的動態或靜態,或發展變化等也是學生經驗知識的一部分。所以在古詩教學中要首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讓物象在學生心目中印現出來。根據古詩中的描述學生可以在頭腦中重構物象,并讓它們產生相關的聯結,通過想象建構出其中的景象。如學習孟浩然的《春曉》時,當告訴學生“眠”是睡覺的意思時,它所蘊含的意思和所要表現的內容馬上被學生理解,因為學生對“睡覺”很熟悉。而“春眠”,讓學生聯系溫暖的春天人們酣然而睡的模樣就自然比較容易了。同樣“啼鳥”,可想象到歡叫的小鳥。
二、再現詩中蘊含境像
古詩中相關聯的物象有著內在的聯系。它們往往聯接成某種畫面——鏡像,或動態、或靜態,但不是簡單的圖面組合,而是注入作者思想情感,形成某種意境。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發揮想象,將詩中所涉物象“喚醒”之后要進行再組合,再創造。或形成一幅山水圖畫,或形成一幅生活圖畫。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在我國古老的文化建構中,詩與畫向來都是互相生發,相得益彰的。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自然山水畫,或者是一幅真實的生活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和理解,使古詩的語言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鏡像畫面。這樣,才能為學生領略詩的意境做好鋪墊,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學習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其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在學生頭腦中轉繪成這樣的生活圖畫:忽然,有個孩子從小路上追著一只蝴蝶急匆匆地跑來,轉眼間,蝴蝶翩翩飛進了菜花叢里。小家伙找啊,找啊,在一片黃菜花中,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這樣就為進一步地體味詩情畫意、作者思緒、意境內涵打下基礎。
三、體味其中意境情趣
自然物象是生活現實中的事物形象,是“天地自然之象”,它是沒有思想感情的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而詩境中的物象已經被詩人賦予某種特定情感,是某種特定情感的藝術載體, 是具有詩人主觀化的物象。因此詩中的境像是蘊含意境的境像。有學者認為“理解了詩歌的語言只接觸了詩歌的表象,詩人憑借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創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進入詩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同時也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我們對此十分認同,所以只止于有“表象”特點的境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進一步到蘊含意境的“境像”。“詩的意境是在直覺形象的實境基礎之上,以具體的物象為依托而產生的美學境界,是情與景的交織,意與象的融注,神與物的渾成,即作者主觀的情與客觀外物的感應而形成的藝術審美空間。”如楊萬里的《小池》一詩,通過“泉水”“樹蔭”“荷尖”“蜻蜓”“陽光”這些個別物象,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即一幅明澈、寧靜而充滿生機的小池夏景圖。要讓學生結合“惜”“愛”等字眼,體會畫面所表現的洋溢著清新活潑的生活情趣。樹蔭下,一泓碧水。泉水從泉眼靜靜地流淌出來,那么細小,好像泉眼愛惜它,舍不得它流走似的,綠樹把陰影映灑在水面上,似乎是喜愛那一池晴和柔美的碧波。水中一枝小荷,荷葉還卷著,剛剛露出尖尖的嫩角,一只蜻蜓輕盈地立在小荷尖尖的角上。通過想象體味,形象地再現在學生的腦海里,使學生受到自然美的感染,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也會油然而生,從而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和情感體味。
總之,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只停留在指導學生釋詞解字、直譯詩句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對深入理解詩意,發掘詩句意境,發揮學生想象力,都有極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蕙萍.小學古詩教學的幾點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2):93-94.
[2]曹明海,史潔.論語文教學中的詩境解讀[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1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