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項目課題:1.2015年長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研究—以長春工程學院為例”,項目編號為CSKT2015ZX-0044;2.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5年度高教科研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地方工科院校大學生全程化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研究”,項目編號為JGJX2015D187;3.2015年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吉林省職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新時代背景下,全民創業已經成為一種熱潮,大學生作為創業的生力軍,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擔負著青年創業創新人才培養搖籃的責任,大學生創業有利于推動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有利于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1
在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2015年5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分別到中國科學院和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進行調研。他強調,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充分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徑,要堅決消除各種束縛和桎梏,讓創業創新成為時代潮流,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他強調,對創新創業的呵護和扶助,是最現實、最長遠的發展之道和惠民之策。
高校肩負著青年創業創新人才培養的責任,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高校要注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建立健全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打造創新創業培養模式,為學生搭建發展的新的創新創業平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水平。
1、根據形勢變化,市場需要,高等學校要不斷進行各專業的調整和配置
總觀全局,現階段各高等學校的各專業的構成,在一定比例上殘存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個別專業社會生存空間狹窄且需求量較小,高等院校并沒有有意識地針對現今的市場經濟大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新形勢,新局面,高校應有針對性的開設有利于與市場經濟有效接軌的相應專業,同時輔以減少招生人數、有計劃招生并予以專業整合等措施。這些辦法的采取將有效的緩解高等學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縮減社會投入的資本。
2、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全局意識和創業意識,改變傳統的就業理念
當前,我國高等學校采取的學習方式大多都是自主學習,因此,高校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讓學生更好地把知識運用到實際上,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積極的態度去講解分析當前就業形勢,逐漸改變現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改變傳統的鐵飯碗意識,與時俱進,相時而動,不斷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3、摸清市場規律,尋求創業機會
首先要學會對市場需求的分析,真正了解到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規律需要遵循的原則,目前我國不斷推進機構大規模精簡,大型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沖突并軌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嚴峻的壓力,目前形勢意味著大學生就業空間,就業渠道日益縮小。而體制內的單位因為財政撥款緊張等因素必然也會面臨著精簡問題,吸收能力有限。總體衡量,民營和鄉鎮企業才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途徑。這一切預示著“務實”的主導地位,具體講,“專業素養、實踐經驗、動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顯得愈加重要。
4、全方位的發展,掌握多種技能,大學生就業才有更多選擇
現代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創新。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各個學科森嚴壁壘、各自為政的狀況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各個學科相互溝通、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而當今創新的點正是出現在不同思想,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相互交叉、溝通、融合、綜合的地方。寬口徑、厚基礎的通才更具有實現創新的能力,知識面較廣博的人才更有競爭力,才能適應社會需要,也才能夠使自己在當今社會中得到發展,在經濟高速運轉的高科技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5、自主創業,就業新路
由于我們現在的大多數大學生基本沒有工作經驗,在其內心還沒有建立一套個人經驗判別體系,在考察商機與項目時,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論分析上,所以無法從各方面了解項目。針對此情況,我認為對于社會關系簡單的大學生來說,一定要有適當的貯備,保持創業的激情和熱情。不斷吸納行業知識、管理經驗、社會閱歷等諸多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業水平,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
6、立足自身優缺點,廣開就業途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校要努力幫助學生培養興趣,幫助其找到優缺點,讓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全面了解自己,這樣以后創業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就會冷靜地分析,從容地對待。幫助學生培養興趣,努力發掘學生的興趣所在,優勢所在,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生實現從傳統學校學習向創業學習的轉變,學校也應從營造氛圍、制度保障等方面予以推動。國家不斷推出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各地政府部門也都推出了針對大學生的創業園區、創業教育培訓中心等,以此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當代大學生想要自主的創業,就要對事物全面的認識,對事物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就是形成學習、創新之創業、再學習、再創新、再創業的良性循環;實現大學生創業成功部分人、帶動一批人、影響多數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姜慧;殷惠光;徐孝昶. 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3):27-31
[2]高桂娟;蘇洋.學校教育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