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龐大的老年人群體難以從傳統家庭養老中獲得養老資源,而養老方式也面臨著歷史性的改變。社區養老服務的出現,為解決嚴峻的養老問題提出了新路徑。現階段,在家庭和社會都無法完全承擔養老服務功能的情況下,建立和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實踐路徑,使其承擔傳統家庭已無法完成的養老功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成為養老服務的新課題。
關鍵詞:社區養老服務;實踐路徑;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付志義(1983.12-),男,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圖分類號]:D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6--01
1、破解當代養老問題的新路徑——社區養老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以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會保險養老三種模式為基本養老保障方式,而社區養老模式是養老保障方式的一種新的嘗試,將成為我國養老的新趨勢。
社區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居民成員的構成和家居地域具有極大的穩定性,這樣就便于居民間的人際互動,社區與居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服務。社區養老服務立足于本社區,服務于本轄區內的居民,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社區的積極作用。社區居委會設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增設養老服務項目,豐富養老服務內容,利用已有的社區資源,使轄區內居民家庭的養老問題得到及時關注和有效解決。社區養老可以及時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緩解家庭養老帶來的生活壓力,減輕了子女的負擔,也促進了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聯系與溝通。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的出現,為解決當前養老問題提供了新路徑。
2、社區養老服務實踐路徑的對策研究
2.1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和引導社區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發展
政府不僅需要立法規范老年服務行業,還要在政策的制定上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引導社區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發展。在法律層面,社區養老服務從營業資格、服務內容和質量、服務人員素質等方面有法可依。在政策方面,鼓勵采用靈活的服務方式和經營方式,引入民間機構參與,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和居民的經濟負擔。政府通過法律和政策手段,轉變政府職能,發揮社區的主導作用,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社會力量的參與,推動和促進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
2.2建立社區養老專業服務隊伍
目前,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大多由社區志愿者、下崗待業人員和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等組成,這些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很少接受過專業培訓。針對專職助老工作人員,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培養,一是專業人員,相當于咨詢人員,可以為老年人提供醫療、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咨詢,特別是主治醫師必須經過良好的培訓,取得國家相關的資格認證;另一層次是具體的工作人員,負責護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對于轄區內的原有的非專業工作人員,需經過培訓才能上崗。對于社區的志愿者,可以讓他們給老年人做精神陪護、陪聊,為老年人的生活注入活力。
2.3完善社區養老服務內容
社區養老服務內容多樣化、個性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其一,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服務。針對空巢家庭老人、殘疾老人、高齡老人等不同類型老年人群,提供日常生活服務、醫療保健服務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等不同內容的助老服務,滿足老年人的便利需求、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其二,依托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合適的文化娛樂項目,組織棋類比賽、開辦書畫班等滿足老年人求知需求的同時,還提高了老年人的自我娛樂技能。
2.4推行“走進去、走出來”的服務模式
“走出來”是老年人走出家門,到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比如日間照料站、日間護理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等,這些機構不僅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活動設施和場地,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轄區內的老人集中起來,相互成為朋友、伙伴。
“走進去”是社區專職助老的工作人員上門為高齡、行動不便或空巢獨居的老人服務。
“走出來、走進去”相結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類型老年人群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讓他們少了孤獨、寂寞,多了開心、快樂。
2.5促進現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會化
我國現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大部分是政府設立的,今后應推行市場化動作方式,實行法人實體化管理。建立階梯服務運營模式,采取無償、部分有償、有償的差異化服務形式。這樣就能擴大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經營自主權,增強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內部活力,也促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城市的養老服務路徑也在悄然變化,研究當前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實踐路徑能夠為我們制定應對措施提供幫助,為我們完善政策體系提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敖妙.我國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 2012年11月16日.
[2]王明川.我國老年住區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天津大學碩士論文》. 2001年7月1日.
[3]陳友華、吳凱.社區養老服務的規劃與設計——以南京市為例[J].《人口學刊》.2008年1月1日.
[4]趙立新.論社區建設與居家式社區養老[J].《人口學刊》. 2004年.
[5]聶興超、羅智楷、裴大雙、龐曉軒.現階段社區居家養老研究述評[J].《學理論》.201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