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尤金·奈達是當代翻譯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奈達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對等”論。傅雷是我國杰出的翻譯家,他的主要理論是“神似說”。他主張將原文“化為我有”。本論文將分別介紹奈達的“功能對等論”和傅雷的“神似說”以及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將二人的翻譯思想進行分析對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論內涵,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關鍵詞:功能對等;啟發;神似說;相同點
作者簡介:王宇飛(1988-),女,漢族,吉林省公主嶺市人,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及教學法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3--01
一、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奈達的翻譯理論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1964年,奈達首次提出“動態對等”的概念,后來為了避免這個詞被人誤解,奈達將動態對等改成功能對等。他指出,功能對等就是要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不是在語言的形式上對應。功能對等包括最大功能對等和最小功能對等。功能對等將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和欣賞方式與源語讀者的理解和欣賞的方式加以比較得出,最大功能對等指的是目的語讀者應該基本上能以源語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方式來理解和欣賞譯文;最小功能對等要求目的語讀者在理解譯文時應該達到能感知源語讀者理解的欣賞原文文本的程度。“功能對等”重視目的語讀者的反映,主張用自然流暢的語言使譯文讀起來一目了然,強調譯文在目的語讀者身上產生的效果。
二、傅雷的“神似說”
傅雷的翻譯思想是繼“信達雅”說之后又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翻譯理論。傅雷主張將原文化為我有。而在化為我有這一過程中,譯者首先要正確地理解和領悟原文,對于原文的理解要超過一般讀者。在理解了原文之后,把所理解和領悟的內容生動地表達出來。他主張譯文必須流暢、通俗易懂,節奏忠實于原文。此外,在詞語的選擇上也要豐富多變。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異域特色。傅雷認為 “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也就是說,要使譯文與原文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最高層次上達到形神統一。
三、奈達“功能對等”和傅雷“神似說”的相同點
(一)二者均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
奈達的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的理論是有實踐來源的。他在翻譯《圣經》的過程中發現如果過于強調形式,注重直譯是有一定缺陷的。這樣的譯文生硬乏味,有時甚至會造成無法理解的局面,這樣一來也不能達到傳教的目的。要想讓《圣經》的讀者接受傳教,就必須要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
傅雷的翻譯思想中讀者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傅雷在選擇原文時,首先考慮的是具有時代精神、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以及讀者需要的作品。在翻譯過程中,他主張化為我有,向讀者傳神達意。他希望目的語讀者閱讀譯本要達到源語讀者閱讀原文的效果。據一些資料記載,傅雷在書籍出版后會進行市場調查,了解購買情況和讀者的感受。這些無一不證實了讀者在傅雷心中的地位,可見他的翻譯思想是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的。
(二)二者均主張忠實原文,語言通順自然
奈達的“功能對等”論深受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的影響。奈達認為各種語言結構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語言結構分為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他認為深層結構轉換來的自由表達就是表層結構,這樣能夠保證譯本的通順自然。深層結構之間的轉換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譯本的忠實。奈達主張“對等”,首先是語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上的對等。他強調譯文語言的通順自然,保證譯文要有可讀性。
傅雷認為“神似”并非并不是不顧原文之句法。而是要在領悟原文精神和把握原文意義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句法。其實傅雷所主張的即是最大限度地做到“神”與“形”的統一和諧。傅雷曾說過理想的譯文仿佛是作者的中文寫作。這也就是要求譯文要通順自然,沒有翻譯腔。
(三)二者均肯定翻譯的交際作用
奈達認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傳達的消息轉變為另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翻譯的目的就是通過傳遞信息進行交際。甚至可以說,翻譯就是交際。奈達的理論尋求的是目的語與源語的對等,而這種對等更著重于交際層面。
傅雷希望通過獲得目的語讀者的認同的方式來實現翻譯活動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進而達到文化交流功能。傅雷一生以翻譯為職業,有目的地吸取法國文學的精粹,他希望通過他的譯文能加強中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實現某種程度上的以文藝振興中華。
(四)二者的理論均是一種理想境界
奈達的功能對等論強調目的語讀者在感受和反應上應該與源語讀者大體一致。但是,什么樣的才算是對等,“對等”只是一個相對概念,程度不好把握。由于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同,不同國家的人思維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想要達到“對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神似說”同樣是一種理想境界。傅雷認為:“即使是最優秀的譯文,其韻味較之原文仍不免過或不及”。怎么才算是達到了“化為我有”, 怎么才算是達到了“形”和“神”的統一,這些只能算是一個翻譯的最高標準,一個翻譯的理想境界。
四、求同存異,共同進步
由于中西方語言不屬于同一語系,中西方人思維方式也很不同,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一些差異。但是二者之間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秉欽、王頡,(2009),《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葉子南,(2001),《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