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漫 蔣學梅
摘 要:網絡的產生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從而引起語言的變化,網絡語言隨之產生。與傳統的書面語言相比,網絡傳播中的語言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方面都表現出其自身的特點。本文就網絡語言傳播中表現出的特點進行探析,加深對網絡語言及其傳播的認識。
關鍵詞:網絡語言;特點;傳播
作者簡介:
周漫(1969-),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論。
蔣學梅(1989-),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1
一、引言
網絡傳播是一種獨特的傳播類型,不僅具有人際傳播的特點,同時具有大眾傳播的優勢。“同傳統的傳播媒體相比,網絡傳播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快捷,圖文、聲音兼備等諸多特點”。[1]新的傳播媒介又促使網絡語言的產生。網絡語言與口頭語言以及傳統的書面語言相比,具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和特點。對網絡傳播中的語言即網絡語言特點的探析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網絡傳播中網絡語言的特點
網絡語言伴隨網絡傳播產生,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網絡語言主要具有簡潔性、新穎性、流行性與周期性以及粗俗化轉向等特點。
(一)簡潔性
由于網絡傳播媒介的特殊性,網絡語言體現出了經濟性、簡潔性的特點。從網絡詞匯的特點來看,網絡語言用字、用詞節儉。網絡用語句式的選擇同樣體現了網絡語言的簡潔性。網絡中的語句很少選用冗長、復雜的句式,而會選擇一些簡短的語句來傳達意義。這種句式的選取,遠遠提高了網民之間的交流速度以及網絡語言的傳播和流行速度。例如,網絡流行語中的“馬伊琍體”——戀愛雖易,結婚不易,且行且珍惜。短短的13個字引起網友的爭相效仿,短短的時間內產生了各種版本的“馬伊琍體”。除此之外,網絡句式還打破了原有句式的語法特點,利用英語中的語法現象,創造了漢英結合的句式,從而體現出網絡語言的簡潔性。例如,網絡交際中常見的表示正在做什么時在漢語詞后加上英語后綴來表達:吃飯ing,聊天ing,等。
(二)新穎性
新穎性是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網絡語言的新穎性主要體現在網絡詞匯與網絡語法兩個方面。舊詞新義類網絡語言很好地體現了網絡語言的新穎性。網民利用網絡交際的隱匿性和自由性賦予傳統詞匯一些新的意義。例如,“恐龍”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外形奇怪的動物,網絡傳播中,“恐龍”指長相難看的女性。此外,網絡語言的語法也打破了傳統語言的語法規范,表現了網絡語言語法的新穎性。網絡語言中常會出現加入類似于“語綴”的現象。例如在一句話的句末加上“的說”:“我今天很開心地說”,“我今天要去看比賽的說”;或者在句末加上一些語氣詞如“哦”、“噢”、“喔”等,如:淘寶的賣家常說的“親,包郵哦”等。網絡語言的這些特點均體現了網民追求新穎、獨特以及時尚的心理。
(三)流行性與周期性
網絡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大多數網絡流行語匯都有自己的階段性,或者可以說“生命周期”。[2]網絡語言具有開放性和生長性,它不會停留在某一個階段,而是不斷發展,因而新舊語言的更新替換速度十分快。2012年的網絡流行語匯有:你幸福嗎;屌絲;XXstyle等。2013年的網絡流行語匯有:中國夢;逆襲;女漢子;土豪等。而2014年的網絡流行語卻變為:且行且珍惜;也是蠻拼的;也是醉了;不作死就不會死(No zuo no die);有錢就這么任性等。可見,不同時期網絡流行語不同。網絡語言雖然具有很強的流行性,但也體現了其傳播的周期性。究其原因,首先是網民求新、求變的心理,他們會充分利用想象力與創造力創造不同的網絡語言,以此顯示自己的個性;其次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新詞匯的產生。
(四)粗俗化
在網絡語言不斷追求新穎性的同時,呈現出了另一個特點——粗俗化。由于網絡主體的隱匿性和虛擬性,交際的雙方可以隱匿自己的身份,暢所欲言,因而網絡中隨處可見粗俗、輕佻的語言,如“TMD(他媽的)”,“WBD(王八蛋)”等粗俗惡語。“網上的惡言穢語其特點一是蠻不講理,二是自我發泄,三是威嚴恐嚇,四是嘩眾取寵,五是黃色下流”。[3]由于不署真名,上網罵人變得無所顧忌、不顧顏面,想怎么罵就怎么罵,其中個別言語刻薄下流,嚴重污染了網絡交際的環境。而對于網絡語言的粗俗化,既不能用技術手段來遏止,也無法用法律來制止。只能通過網民的自我覺醒以及自律來制止這種傾向的發展。
三、結語
網絡語言形成于網絡傳播中,在傳播過程中形成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簡潔性、新穎性、流行性與周期性以及粗俗化的特點。網絡語言為交際帶來便利的同時,其粗俗化的取向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網民在使用和傳播網絡語言的過程中,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杜絕粗俗、暴力以及色情類網絡語言出現,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交際環境。
參考文獻:
[1]畢耕.網絡傳播學新論[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9.
[2]彭蘭.網絡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14.
[3]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