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遠方的家》作為一檔外宣節目,不僅在國外收視喜人,在國內更是家喻戶曉,其內容在國內各大社交平臺均成為熱點話題,本文將就《遠方的家》欄目熱播原因,節目內容,收視率,核心文化幾個方面對《遠方的家》節目的成功之處做簡要分析的基礎上,闡述如何依托電視節目對當代青年觀眾價值觀施加影響,如何進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
關鍵詞:《遠方的家》;拍攝內容;青年觀眾;愛國情懷
作者簡介:劉彤彤(1993.11-),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1
《遠方的家》一直是中央電視臺主打的一套電視節目,包含了《沿海行》《邊疆行》《北緯30度中國行》等一系列上百集。《遠方的家》本身作為一部以對外宣傳為主題的,在中央第四套播放的節目,卻意外的在國內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大受贊揚的品牌節目,這可能出乎出品方的意料之外,但細細想來,卻是情理之中的結果。
自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現代文明的無情沖擊,物欲橫流的物質社會吸引了大批年輕人涌入城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缺少傳承,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同時,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正在迅速崛起。它以實時性、互動性、碎片化傳播方式、跨越時空界限、傳播能力強大等特點對傳統電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受到青年群眾的熱捧。【1】而且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滲透,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影響力慢慢被削弱,加上民眾對于外國文化與節日的好奇,導致了中華傳統民俗,傳統節日在百姓中的影響力更是江河日下,重要性大不如前,甚至不如一些外國文化受眾面廣泛,所以,如何固守電視節目傳播方面的影響,更堅守住傳統文化的傳承,來促使新一代的年輕人重新關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重新喚起他們對傳統民俗民風的喜愛與傳承,無疑是當今文化宣傳領域的重中之重。
《遠方的家》這一欄目,恰巧填補了在中國大型電視連續節目上對中國傳統民俗展示,中國民族多樣化宣傳,以及推廣中國廣袤土地上的豐饒特產的空白,為直觀的展示了中華民族土地上誕生的偉大奇跡。
為什么《遠方的家》受到了如此高的關注度,又是為什么,讓一向否定傳統媒體的年輕人所喜愛?實際上,還是節目的內容有足夠的吸引力。從角度選擇來看,《遠方的家》并沒有選擇以非常嚴肅的,紀錄片的形式來講述中國,也沒有選擇用浮華的娛樂節目來號召人們重新認識中國,而是響應了黨中央“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號召,以非常流行且清新的小資風格,啟用了一大批的新鮮年輕的主持面孔,這樣的風格與特點無疑是迎合潮流的,三部曲的主創人員不到60人,平均年齡只有30歲,絕大多數是80后。【2】不僅如此,傳播到電視機前之后,更喚起了年輕人的身份與年齡上的共鳴,年輕的節目與年輕的內容,直接對接了時下青年的審美品位和節目需求。
從拍攝的內容來講,攝制組的拍攝不僅僅浮于城市表象,而是真正的下入了基層,走到了群眾中去。僅僅是《邊疆行》一個欄目的攝制,攝制組便在六個月的時間里爬雪山、過草原、越峽谷、穿密林,走遍了中國陸路九個省區,一百多個市縣,五百多個鄉鎮,采訪了三十多個不同民族的群眾多達三千多人,總行程長達22800公里。【3】
在收視率上,不僅在國內屢屢飄紅名列前茅,在外宣電視臺的播放中上,更是一直穩居收視前三。這充分說明了這個欄目的成功。但是這更說明國內外,廣大的華人群體對這類節目的需要與熱愛,在這個中國元素甚囂塵上的日子里,真正的中國文化,中國情結也正在被喚醒。
作為一個成功的電視節目,節目的追求不僅僅是高的收視率,用真摯的情感與真實的內容作為核心的節目,需要做的,則是將自己的文化真正的推送出去,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千家萬戶,在這一點上《遠方的家》做得也相當成功。節目強調記者獨特的體驗和發現。節目萃取了新聞、紀錄片、專題節目形態的優點,同時又區別于這些節目。它包含新聞事件,但在報道的容量上要大大長于普通的新聞報道,同時在追求客觀的基礎上多了一些交流和人情味,更加深入普通老百姓,從而更深挖掘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新聞價值。【4】但是這個節目卻真真實實的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了中國,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飲食。讓人們從大不同之處找到相似的地方,從參訪群眾問答中的一字一句感受到人們對于自己家鄉的熱愛,從而喚醒青少年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民族的責任感,少年強則國強,喚起青少年的愛國之心,也等于挺起了未來中國的脊梁。
在節目播出后看網絡上各年齡段觀眾群體的反響,從微博到博客,從博客到貼吧,每一個社交媒體上面都有屬于《遠方的家》自己的圈子,這些圈子中只能感受到觀眾對祖國大地的熱情與愛,這是一個電視節目所能做到的極致,通過一部劇,影響一批人,通過一批人,影響這個社會。《遠方的家》雖然只是一部外宣類型的旅游節目,但是他真正的表現了每一集自己所定下的目標:《邊疆行》的“壯美,質樸,愛國”讓觀眾重新燃起了對祖國大地的熱愛;《沿海行》的“開放,活力,創新”鼓勵了廣大觀眾走出家門,走上錦繡河山;《北緯30度中國行》的“自然,家園,文化”真正的將廣袤河山眾多民族的生活民俗展現出來。《遠方的家》讓觀眾感受到那種久違的熟悉感與歸屬感,讓他們的心真正的從遠方,走到了自己的家,可能這也是《遠方的家》真正的意義。節目的路雖遙遠,但只要上了祖國的路,天下都是中國人的家,這種從心底的啟發,避免了形式與俗套,剩下的只有真誠和愛。
《遠方的家》讓中國人更愛中國,讓年輕人更愛中國,讓中國真正的屬于中國人。
參考文獻:
[1]張心怡:《<北緯30°中國行>的探索與啟示》,《電視研究》,2012年第9期,第53~54頁.
[2]楊霽 徐曉斌:《<遠方的家>三部曲創作談》,《當代電視》,2012年第8期,第88~89頁.
[3]張立勇:《從<邊疆行>談“走轉改”的國際傳播意義》,《電視研究》,2012年第5期,第32~34頁.
[4]楊霽 徐曉斌:《<遠方的家>三部曲創作談》,《當代電視》,2012年第8期,第88~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