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從分析自我認同的概念,通過區別性差異化尋求自我認同建構,并結合美劇迷對于自我身份認知的實例分析,進而挖掘美劇迷群是如果在網絡社區中對自我身份進行文化構建的。
關鍵詞:美劇迷;身份認同;自我意識差異化
作者簡介:趙晨夫(1989.1-),男,漢族,湖南長沙人,吉首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傳播學。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1
斯圖亞特·霍爾認為:“認同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主體問題,是主體在特定社會—文化關系中的一種關系定位和自我確認,一種有關自我主體性的建構與追問。”自我認同的過程就是本身不斷探究自身存在價值的過程。美劇網絡迷群在網絡中投入自己的感情和共鳴,在虛擬之中體現實現自身的價值的感覺,并且進一步的達到實現自我認同的目的
1、構建自我肯定和群體的肯定
自我認同是對自己存在意義的尋找與肯定,是個人對本身不斷進行反省的過程,也是不斷在他人那里對自己的存在意義進行進一步的確認。所以,自我認同需要本身不斷地反省和他人的不斷鞭策。在此過程中,理想是最重要的部分,自我認同往往是便隨著理想的達成而達成的,例如,正如英國學者馬丹·沙拉普所說,“自我的形成開始于異化和對自我影像迷戀的瞬間”。自我認同能夠充分的使自己更加的了解自己,所以作為美劇迷群的大眾百姓也逃脫不了這種形式,他們的自我認真都具有一定的水分,存在著虛幻和過理想化的錯位。而美劇迷群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找不到自我認同的空間,所以此群體就更加的迷戀于虛擬的網絡之中,尋求心里上的慰藉和滿足。同時按照庫利“鏡中我”理論,我們自身價值、自我認同的實現是在各種交往場合交流之中逐漸的建立起來的。由此可知,個人在實現自我肯定的時候,同時要關注群體的肯定度,只有實現個人和群體的雙重肯定我們的自我認同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
2、構建在投射與共鳴上的認同感
所謂“投射”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專用語言,把自身的情感波動、猜想等等強加到他人的身上。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我們都存在把自我投射到其他的事物或者人上面,與此同時,與事件和人進行內心呢深處的共鳴,從而達到實現自身認同的目的。在媒體的整個使用過程中,我們將自身的情緒和思想投射到媒體人的身上,并且將其延伸到自身,使公眾形象與自我形象沖和,滿足自我認同的心里,這種思想的本質還是深層次的現實和理想化,將“投射”運用到迷失迷群的活動中,主要表現為迷們通過移情認識和感受到了劇中人物或者情感的內涵,并將個體情感投射到對這些人物和形象的評論中,通過發帖進行表達,并在其他網絡群體成員的肯定中實現“共鳴”,從而完成自我認同的建構。在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之中,個體本身將自己的意愿,理想,情感等等無限的方法和投射,這種現象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提高,將自身情感融與各項活動之中,并將社會公眾任務形象和評論加到自己的身上,豐富了自身的內涵,并且在其他的群體組織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3、自身認同和他人認同的區別與差異
認同的本質是意識上的統一,而意識的統一需要對個體本身的特性進行認知,也需要對他人的存在區別給予分析 。在對事物進行歸納的時候,找出其中的區別和差異是極其關鍵的問題,沒有區別和差異就沒有所謂的認同。首先要確定差異與區別發生的部分,自身認同和他人認同本質上都是為尋求一個“存大同,去小易”的目的,他們都是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之一。但是美劇迷群體在進行在網上迷失的每個人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獨立的思想讓他們彰顯出自己的獨特性,沒有清楚的認識到,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的實質。
迷群就是對共同愛好和信仰追求的聚在一起,但是數量并不是很多,但是也足夠交往和互動。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使這一群體更容易進行興趣上的交流,是不認識的人與人之間擺脫空間上的阻礙,通過在線聚集的方式實現迷群的大規模交流。迷群在網絡世界中建立的虛擬社區空間帶有互聯網的基本特性:匿名和互動。因此,在迷群內部,個體身份是一種并不穩定的、流動的狀態。在新的文化形勢下,人們可以有更加多的機會改造自己,塑造自己新的形象,也在和他者的互動中,形成了一個有別于其他迷群的行為模式和行為規范。在認同自我的同時,也認識他人,認同這個迷群,個體根據這樣分層遞進而又互相影響的措施完成迷群內認同的建構過程。大理論家拜恩將網絡虛擬社區的溝通過程歸納為四個層面:“第一,出現各種不同的‘表達形態,包括文字標點,其次,美劇迷群的各個人員各自擁有自己的‘身份,如匿名等,身份逐漸被社群成員所認同;第二,迷群成員經過不斷地互動建立起‘關系,這樣的關系可能維系,也可能消失,但是都會在短時間內加強迷內部人員之間的交流;第四,隨著關系發展到一定程度,對他人的認知也越來越全面,成員間建立起共同的‘行為規范用以維護社群內之秩序。”
參考文獻:
[1]張靜主編身份認同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張晨陽. “迷文化”:新媒介環境下的價值審視[J].中州學刊,2011,11:251-255.
[3]戴軼飛.網絡公共領域的構筑及身份認同的建構——以豆瓣網為案例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4]周俊毛,湛文.網絡社區中用戶的身份認同建構以豆瓣網為例[ J ].當代傳播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