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局外人》譯本由于受到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導致大陸與臺灣的譯本出現較多差異性。為了縮小兩岸間翻譯出現的端倪,針對典型差異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促進譯本的優化與提升,探究出更優的翻譯方法,從而有利于翻譯活動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局外人;譯本;比較
一﹑四字成語
Ils étaient affaissés, mornes et silencieux.
郭宏安:他們神情沮喪,滿面愁容,一聲不吭。
柳鳴九:他們神情沮喪,愁容滿面,一聲不響。
莫渝(臺灣):他們表情沮喪、暗鬱、呆默。
莫的譯文,用詞在形式上完全“等值”,還帶有一點兒翻譯腔,相對的,郭和柳使用了四字結構進行翻譯。關于四字成語,許淵沖先生認為,“四字成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作出的獨一無二、以少勝多的貢獻。由此可見,“四字成語”是我國文化的優秀傳統,不能丟掉!甚至,許先生大聲疾呼“‘文化大革命中丟掉的儒家傳統,結果在日本發揚光大,經濟發展超過了歐美,躍居世界第一。難道我們還要把曾居世界首位的中國文化(包括‘四字成語)棄若敝屐嗎?”許先生再三強調,“四字成語”是“譯文的優勢”,是“運用中文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此外,羅新璋先生也是倡導四字結構的,認為這是漢語的優勢所在。借諸位大家之見,顯而易見的,郭和柳運用四字結構的翻譯略勝一籌。
二﹑翻譯腔
Je métais un peu trouné de son c?té, et je le regardais lorsque le directeur ma parlé de lui.
郭:院長和我談到他的時候,我歪過頭,望著他。
柳:院長又和我談起他來了,我略微歪頭看著他。
莫:我稍微轉向他那邊,院長對我提到他時,我望了望他。
對比原文,可以說莫渝先生的譯文基本上是照搬原文的結構,亦步亦趨。恐怕不能不說帶有“翻譯腔”。再看一個例子:
Le concierge a traversé la cour et ma dit que le directeur me demandait.
郭:門房穿過院子,說院長要見我。
柳:門房穿過院子來傳話,說院長要見我。
莫:穿過庭院,門房向我說院長叫我。
很遺憾的是,莫渝的譯文雖然沒有過分強烈的政治色彩,但表達不清,意義不明,大陸的讀者也許不太習慣,難以接受。讀莫渝先生的譯文,出現多處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比如,此句中出現的,兩個行為屬于同一主語,那么主語應放在最前,而不是放在第二個動作上,容易產生誤解,表達方式讓我們大陸讀者難以接受,用許淵沖的話說,此類翻譯,有嚴重的“翻譯腔”。也許是海峽彼岸的讀者對外來語或者外來文化的接受能力比較強,抑或是他們對譯文語言的接受標準或審美要求與大陸不同,反正莫渝先生的譯文帶有歐化傾向,歐化程度之嚴重,恐怕大陸讀者難以接受的。
(莫言得獎之前)中國為什么沒有人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有個委員說:因為中國翻譯太差。中國翻譯差在什么地方?譯文的翻譯腔太重。因此,中國文學如要走向世界,譯文一定要改掉翻譯腔。同樣的道理,外國文學譯成中文,也一定要改掉翻譯腔。
三﹑“的”的使用
Il avait un feutre mou à la calotte ronde et aux ailes larges(il la ?té quand la bière a passé la porte), un costume dont le pantalon tirebouchonnait sur les souliers et un n?ud d étoffe noire trop petit pour sa chemise à grand col blanc.
郭:他戴著一頂圓頂寬檐軟氈帽(棺材經過的時候,他摘掉了帽子),褲腳堆在鞋上,大白領的襯衫太大,而黑領花又太小。
柳:他頭戴圓頂寬檐軟氈帽,棺木經過的時候,他脫下了帽子。他長褲的褲管擰絞在一起,堆在鞋面上,他黑領帶的結打得太小,而白襯衫的領口又太大,很不協調。
莫:他戴著寬邊圓頂的軟氊帽(靈柩抬出大門時,他脫下帽子),穿著一條褲管盪在鞋上的長褲,打著配在寬領的白襯衫上看起來顯得太小的黑領帶。
許淵沖先生曾援引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的話,說一句中,連用三個“de”字就不是好句子。相同道理,在我們漢語中,一句里面出現了三個“的”,也同樣說明了譯文不優。柳鳴九和莫渝先生的譯文中一句話就連用了四個“的”(de)字,在翻譯研究者的看來,那簡直是不可容忍了。而de是法文中使用頻詞最高的詞匯之一,由此,de的翻譯,“的”的數量控制,是一個相當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
四﹑大陸臺灣在用詞方面差異
有人危言聳聽,說語言不是人的表達工具,而是人的思想的枷鎖。人一出生,便已被已定的語言所俘虜。這種觀點的哲學意義,我們在此不擬探究。但,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語言特點,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在個人的言語中表露出來。筆者列出一些譯文詞匯,讀者很明顯看出,臺灣譯者與大陸譯者用詞有一定差別,尤其是臺灣譯者的“明朗,沉鬱,良久良久”,有非常明顯的受日語影響的痕跡。敘述文字或人物對話中,社會、政治因素對譯文語言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譯本比較目的并不在分出孰優孰劣,一決高下,而是為了創造更好的譯本,服務于廣大讀者,以及推動翻譯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鈞.文字·文學·文化——《紅與黑》漢譯研究.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傅雷.傅雷談翻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
[3]郭宏安.陽光與陰影的交織.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董婷婷,1985年出生,畢業于大連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現于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工作,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法語翻譯。
簡介:董婷婷(1985.5--),女,遼寧遼陽人,助教,研究方向:法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