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偉
摘 要:社會多元化思潮的滲透沖擊力越來越強,對學校政治教育形成了壓力和挑戰。我們應堅持“以生為本、實事求是”的方針,本著戰略指向和戰術指導原則,與時俱進、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本文立足中職德育現狀,以校園教育、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為支撐,對此作出簡要性闡述。
關鍵詞:中職教育 學生思想政治 多元化發展 實踐與探微
職校生的個性化特征主要體現在:生源素質,主要是思想素質和學習品質等不夠理想;動力缺失,各種期望值普遍較低;中考失敗留下了心理硬傷和陰影,存在自我封閉性障礙;自主管理基礎薄弱,且缺乏自我教育的精神行為。筆者認為,要想促進中職德育工作的有效推進與健康發展,必須采取開放性、多元化的教育。
一、在和諧激勵教育中促進中職生的思想健康發展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和學生是學校教育中的兩大人力因素,兩者存在相輔相成、教學相長的關系。只有構建民主平等、信賴尊重、和諧互動的關系,才能合力共榮。“有了愛,就會有了愛的一切。”在中職德育活動中,教師要本著高度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以良師益友心態,主動通過溝通交流、關愛幫助、疏導規范、欣賞激勵、循循善誘和潛移默化等方式,以自身形象魅力和人格力量不斷增強向師情感,以收親師信道效果。此外,中職生嚴重缺乏并非常期盼激勵性元素,德育工作者應當以此為有力抓手,注重挖掘并不斷放大各自的愛好、特長和亮點,努力提供充分施展的環境和平臺,逐步增強他們的成功信念和進取精神,從中贏得千里跬步、江海細流的激勵效應。
二、在優秀文化教育中促進中職生的思想健康發展
每當談到思想政治教育,人們常想到人生目標、理想追求和價值信念等。這些固然是必需品,卻忽視了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以華夏族為主流的多元化在歷史發展中融合形成并豐富發展的精神遺產,涉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和教育科技等諸多領域,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強大功能。其中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個體修身元素,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正己成人元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毅自強元素,有“一簞食,一瓢飲”的自我凈化元素,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財富追求元素,有“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情感教化元素,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公德元素……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確是無上的思想滋補品,難道不值得珍視和“為我所用”嗎?
三、在自主管理教育中促進中職生的思想健康發展
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力量,內因則是其根本和關鍵。在中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應本著“以生為本、以生為主”的原則,積極有效地開展學生的自主管理教育活動,以充分發揮“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德育教化作用。在學校出臺一般性指導意見的前提下,各班級、學生團體可以此為藍本模板,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在充分尊重成員意愿和集體討論決定之后,形成一些有針對性、操作性、發展性、個性化特征的德育規劃和章程,比如“××學生會‘四自教育發展規劃”“ ××級××班級公約”“文明學生、先進集體、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倡議”等等,并大張旗鼓地開展一系列“比學趕幫超”的創優爭先活動。再如,還可通過學校廣播系統、校園信息網絡、主題教育大討論等平臺,積極開展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教師則應給予相應的指導、引領和推促工作,讓德育工作在學生的自主式管理中健康發展。
四、在行為實踐教育中促進中職生的思想健康發展
若說“思想是行為的先導”,那么行為實踐對于思想來說,則是充實與發展、促進與檢驗的根本力量和有效途徑。職業教育任務在于以市場就業為導向,為社會發展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的實用人才。我們應根據學生專業發展需要,經常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活動,推動學生在理論聯系實踐中全面性鍛煉,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地輸入活力。具體要做到“六種結合”:把思想教育與心理咨詢輔導相結合,把校園內教育與“第二課堂”、科技活動、見習實習、崗位培訓等社會性實踐相結合,把強調完成學業與重視就業、創業相結合,把重視教育結果與關注教育過程相結合,把德育“規定內容”與學生自主創新內容相結合,把理想教育與現實教育相結合。既可避免抽象空洞的教育形式,又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綜上所述,在學校教育中,德育工作是一項與時俱進式的發展性課題。我們要始終堅持一種責任意識、奉獻精神和敬業行為,并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