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東
【關鍵詞】 小學語文;“板塊式教學”;導趣;導學;導讀;導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83—01
“板塊式教學”這一概念,是針對“線式教學”而提出的。板塊式教學是構建在語文學習心理學原理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有機地形成了幾個知識、能力的訓練板塊,而且也形成了幾個時間的、步驟的“板塊”,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板塊狀分布排列的。板塊式教學法減輕了教師上課的壓力,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在其中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板塊式教學強調整體的教學視野,讓教師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回到宏觀的大視野中來整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不僅拓寬了課堂教學的廣度,更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深度。板塊式教學更強調學習資源的整合與生成,著眼于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重視學生“學”的過程,以求實現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語文能力的逐步提升。在板塊式教學中,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引導教學:導趣、導學、導讀、導行。
一、導趣——喚起體驗,貫穿始終
在板塊式教學中,從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喚起學生的經驗,讓說的、讀的、寫的都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讓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貫穿始終。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翠鳥》一文時,筆者這樣引導學生:“今天,我們認識一種生活在水邊的鳥,它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才見它飛起,一眨眼,它又輕輕地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了。”筆者一邊用富有激情的話語導入,一邊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出翠鳥生活的背景圖,這樣在學習課文時,學生能很自然地將翠鳥生活的畫面在腦海中展現出來,并且提高了學習興趣,使自己想要去學習,想要去積累,想要去更好地表達對翠鳥的喜愛。
二、導學——讀好導語,滲透目標
導語在單元的起始位置,卻常常受到不屑一顧的對待,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導語的內在價值和它對中高年級學生的指引作用。導語實際上是每一個單元的“路標”,教師要利用好導語,讓學生自由地讀,反復地讀,從讀通到讀順,到讀出感悟,讀出目標。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在整體感知任何一篇課文時,通過導語了解學習目標。
三、導讀——全面感知,整體接觸
導讀就是讓學生瀏覽這一篇課文的全部內容,從整體上接觸和感知教學內容,就是讓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時間。有的教師認為,讓學生自己先學再聽教師講,學習會感覺味同嚼蠟。其實,學生即使學得再充分,也會有涉及不到的知識點,所以教師只要把握好這個度,非但不會影響整堂課的效果,反而會得心應手。
四、導行——搜集資料,全面鋪墊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離不開搜集資料,搜集資料是鋪墊一種共同的學習情緒,營造一種共同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明白在學習課文時應該怎么想、怎么做。如,五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專題是“美麗的家園”,在講課之前,教師應安排學生搜集有關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資料。
此外,在板塊式教學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賞析與研讀中積累自己的語言,領悟表達規律,并將所學遷移和滲透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上。事實上,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充滿問題的情境,教師要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滲透沖突認知,讓學生在沖突中由“無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釋疑”,建構知識的順應過程,并充分感受到思考之趣。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 “神奇的科技世界”時,學生會產生許多問題,“為什么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月球有哪些沒有解開的謎?”等等這些問題都很有思考價值。所以教師要利用每堂課后“談談你的收獲”的環節,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從整體上加以概括,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完成認識的飛躍。
總之,相對于傳統教學,板塊式教學體現了語文新課標的理念,符合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對優化閱讀教學過程、改革語文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作用。雖然板塊式教學踐行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是我們正在實踐中嘗試、探索。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