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靜
【關鍵詞】 數學教學;動態化思維分析;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96—01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強調數學知識的傳授,學生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應用能力、分析和研究問題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引進動態化思維分析模式。國家教育部提出,小學生要具備通過自主觀測和進行邏輯分析,用數據、圖形設計數學實驗方案,并最終通過實驗論證推理和結論的能力,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動態化思維分析方法,表述出完整、有邏輯性的意見和想法。因此,教學時,教師一方面要教授給學生課本上的基礎知識理論,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研究能力,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學習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實現從“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除此之外,還要為學生提供有利環境,鼓勵學生參與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我探究、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獲取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
動態化思維分析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采用的主要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把各種數學理論匯聚起來,也結合使用了動態演變的理論。在一道數學題中融合各種分析思路,具有應變性高、辨識度高和解題能力高等顯著特點,能夠檢驗并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建模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但是由于動態化思維分析方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所以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關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下面,筆者舉例說明動態化思維分析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例如,在教學“游戲公平”時,首先在講授新課之前,筆者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足球比賽中拋硬幣分方位的錄像,之后提問:“裁判為什么采用這種方式來決定比賽雙方所在的方位?”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公平唄!”這就是學生的原有認知,也是學生思維的起始點。于是,筆者抓住這一點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認為這個方法公平的理由。學生們利用二、三年級學習的關于“可能性”的知識分析這個方法,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從這件事發生的總的可能性上去分析,發現了比賽雙方所擁有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這個方法對于比賽雙方是公平的,這是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本質。本節課中學生在分析了大量等可能性事件之后,筆者提出了讓學生自己利用撲克牌作為道具設計一個對于游戲雙方都公平的游戲規則。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有的自己設計,有的幾個人湊在一起小組合作設計。到匯報時大部分學生都得到了結果,而這時筆者注意到還有一名同學坐在那里,苦苦地思考。筆者輕輕地走到他的身邊,對他說:“你是怎么想的,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的想法?” “我開始設計的是從兩張A(紅A和黑A)和兩張2(紅2和黑2)中任意抽取一張,若抽到A則甲勝,若抽到2則乙勝。但我覺得這樣太簡單,我想能不能從中任意抽取兩張,然后用求和的方式來設計一個規則。可現在有個問題,當和為3(此處令A+2=3)的時候應該怎樣處理啊?”多么好的想法呀!在這樣的環節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發揮。在學生充分地探索、研究和筆者的引導下,得到了最終的結果:和為2只有一種可能(A+A),和為4也只有一種可能(2+2),和為3有四種可能(紅A+紅2、紅A+黑2、黑A+黑2、黑A+紅2),所以這件事情發生總可能性為6種。
以舊知識為依托,并通過“遷移”、“轉化”,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流程清晰化、條理化、邏輯化。但不管起點如何,作為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性思維必須從思維的“起始點”上起步。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思維的轉折點。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此時,教師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順利轉折,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進動態化思維分析模式,是新課改的要求,同時也是教學的需要,當然更是順應時代要求的舉措。在教學中,教師要研究透動態化思維分析模式的特點,同時考慮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更加精彩、有效。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