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
摘 要 本文從評價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這一角度出發,對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及尋求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使校本課程真正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為實現培養目標服務。
關鍵詞 校本課程 教學質量 提高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2.062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ZHAO Shua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1517)
Abstract We need to evaluate the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lso we make it to service for the training objective by analysis the influence factor and explore the way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hen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 quality, high standard.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ways
1 概念界定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主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本文認為,校本課程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二次開發;(2)校本課程是對本校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補充;(3)校本課程是對本校特色課程的開發。
教學質量:即學校根據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實現培養目標的程度水平,是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反映。
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學校根據教育目的,在開發與實施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主確定的課程的過程中,師生通過共同參與教學活動,所實現的教學目標、課程目標以及培養目標的程度水平。在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而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全面反映了學校因時因地制宜,自主創新的辦學水準。
2 影響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
2.1 課程開發質量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校本課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開發水平直接決定教學質量。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具備的外部條件,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體制、中央、地方、學校的課程政策、教育投入及補貼、地域特點、本地區以及本校的經濟文化狀況、本校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等。
內部因素是指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具備的內部條件,包括:學校的自主創新能力及開發水平、學校的硬件設施及教材的編制、校長的領導能力及管理水平、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程度及態度、學科專家的參與指導、社區和家長的配合程度等。只有充分考慮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各方面因素,才有可能開發出高質量的校本課程,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2.2 教師教授質量
教授質量主要由教師決定。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同水平、教育教學思想觀念、對校本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課堂管理水平及課堂行為、教學方略、教學手段、自我評價、教學質量意識等因素,都會對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2.3 學生學習質量
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和具體實施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提高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學習質量,是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價值追求之一。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因素眾多,外部因素包括為學生學習校本課程而提供的學習條件、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場所等。內部因素包括學生的前學習成績水平,學生對校本課程的認識程度、學習動機、學習方略、興趣愛好等。
2.4 教學管理質量
教學管理質量也是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管理質量受教學管理的設備條件、教學管理的環境、管理人員的素質(如學歷、教育科學理論水平、教學實踐經驗、管理實踐經驗、能力、創新意識等)、管理的規章制度、管理方略、教學評價指標等因素的影響。
3 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
3.1 提供民主開放、良好的開發環境
校本課程開發應以本校培養目標與教育宗旨為出發點,著力滿足學生需求、培養學生個性、促進教師職業發展、體現辦學特色,并且積極配合國家與地區課程的開展,使三者互為補充,相互促進。這就要求學校建立民主開放的教育環境,使教師與學生樂于承擔責任,積極進取,勇于追求成功。
3.2 聯合校內校外力量,共同開發
我國目前正處于課程改革的起步階段,除了依靠學校這一最關鍵力量,還應充分發揮教育科研機構的作用,組織校內校外各方力量在進行需求分析的基礎上,聯合開發校本課程。學校是校本課程的領導與決策核心,但并非意味著學校要包攬課程決策與編制的全部工作,校本課程要更多地體現獨立自主、靈活多樣的特征,同時也需要學生、家長、課程專家、社區團體、教育行政部門之間的相互借鑒與交流,(下轉第159頁)(上接第127頁)在借鑒與交流中得到完善與發展,形成獨特的個性與風格。
3.3 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建立在分析各方面需求的基礎之上,進行需求分析的對象是社會、地區、學校、學生等。對學生需求的分析包含學生對知識及心理發展等方面的需求。此外,校本課程的開發還要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地區特點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旨在開發出能夠充分滿足學生需求,又有利于促進社會、地區和學校發展的校本課程。
3.4 增強教師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
教師在校本課程開展中擁有多重身份,既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又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主導,同時還肩負著校本課程的管理者和評價者的角色,是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要樹立素質教育的課程觀念,深刻理解國家課程改革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重要意義,增強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學校可以通過校本培訓、專題講座、引導閱讀校本課程理論書籍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使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較高的認同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從實質上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3.5 校長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念,提高校本課程管理能力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求校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的課程觀念,形成新的課程觀念。校長要在對校本課程的開展有清晰認識的基礎之上,科學的指導教師工作。目前我國的各類學校仍以升學為主要任務,勢必會給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帶來很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校長更要從觀念上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著眼于每個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深刻理解校本課程的開展對滿足學生未來發展需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努力將這種觀念內化成為全體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積極行為。此外,校長要進行民主開放的校本化管理,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
3.6 建立健全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校本課程的評價是學校管理部門和校本課程實施者對本校開發的課程進行質量檢驗、監督控制、跟蹤監測的全部過程。因此,建立健全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及時反饋并調整與完善校本課程,使其從實質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評價過程中,應充分重視評價主體——教師與學生的評價,有利于獲得最直接的評價資料,改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與此同時,學校在設定評價指標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評價內容的多樣化、綜合化,以便從整體上促進實施主體的個性化發展。
我國校本課程的開展起步不久,因此對于提高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研究任重而道遠,從整體上提高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新課改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各方組織以及人員的共同合作,勢必會使我國校本課程的開展步上新的臺階。
項目: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CXJJSI4007)
參考文獻
[1] 李定仁,徐繼存.教學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靳玉樂.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與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 郝保文.論教學質量意識的概念、結構及其形成[J].內師大學報(哲社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