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山 王靜
摘 要:PBL作為西方盛行的教學模式,通過真實的問題情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后查詢、小組討論等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徑獲得知識,全方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和實用性。該文探討了大數據時代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過對大數據背景下PBL教學模式的方案設計、具體實施和效果評估的探討,論證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大數據 PBL教學 傳統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12(a)-0228-02
“大數據”(Big data)這個術語最初是用來形容“為更新網絡搜索索引需要同時進行批量處理或分析的大量數據集”的。后來則突破了這個界限,也可用來指處理數據的速度。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中將“大數據”稱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1]”。如今,互聯網數據內容之豐富,增長之迅速,超乎了人們的想象。在海量數據觸手可及的網絡時代,如何統籌大學英語教學資源,依托網絡時代的大數據,豐富教學手段,提升學生英語能力,是我們需要正視的一大課題。
1 理論依據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作為一種新的“問題式”教學模式,最初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美國精神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yī)學院提出,并作為一種課程模式被引入醫(yī)學領域的[2]。而后,PBL又逐漸發(fā)展為一種被普遍看好的教學策略[3]。問題式學習圍繞教師提出的真實且較為復雜的問題展開,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尋求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通過合作、互動、討論等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觀察判斷、辯證思維、溝通交流等實際應用能力。通過對結果進行反思和評價,學生可以調整、重構或豐富、充實已有的知識體系。這一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迅速由醫(yī)學界蔓延到其他領域的教學當中。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大學英語教學。雖然,現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上,如,演講、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并不鮮見,但是這些活動都僅僅是為學生提供語言練習的手段,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師為主體的知識灌輸者形象。而在PBL教學中,“知識第一次不再是作為信息被簡單傳遞或灌輸,又或是僅僅作為語言的載體,而是成為學生探究、思考和批判的材料和對象”[4]。
2 實驗研究
2.1 實驗設計
實驗對象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各一個,從該校2013級專業(yè)隨機選取,PBL班為實驗班。實驗班和對照班的人數均為60,入學平均成績,男女比例大體相當。該研究分為兩個階段,歷時一個學年。通過教學實踐,探討PBL教學模式是否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研究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和英語水平測試來實現的。實驗由幾部分組成:第一次問卷調查(摸底調查),一次前測;第二次問卷調查(改進方案)和一次后測。前測在實驗前進行,后測則安排在第二學期教學任務結束之后。前測時間為2014年9月,后測時間為2015年7月。所收集的數據進行SPSS處理和統計分析。
教學采取實驗班和對照班分開執(zhí)教的形式,分別進行PBL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在PBL教學模式下,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主教材,以校園網為依托,以教學軟件和資源為基礎,各種網絡設施為支持,采用“問題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則按照傳統教學模式,每周在教室由教師面授,教材同樣選用《新視野大學英語》。兩個班均安排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執(zhí)教。
2.2 數據分析
實驗前為了解學生的英語能力水平,特作前測。結果如下:實驗班與對照班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總分相近(15.142&15.417;12.533&12.117;16.517&16.7;13.733&13.65),P值分別為0.731、0.503、0.706、0.895(均>0.05),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在沒有進行教學實驗之前,兩個班的學生英語聽說讀寫水平基本相當,總體水平比較低。尤其是聽力和口語,可見這些都是他們英語學習中的弱項。在實驗班PBL模式中,需要著力進行彌補。
通過一個學年的教學,任課教師不斷地采用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側重提高學生各項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并不斷地改善管理和監(jiān)督評價機制。在第二學期期末,通過測試,得出兩個班的后測成績。結果如下:實驗班在前后測中聽說讀寫各項能力分別為15.142&18.250;12.533&14.367;16.517&19.8;13.733&15.450,P值分別為0.000、0.026、0.000、0.03,均<0.05,存在顯著性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英語聽力、閱讀水平通過一個學年的學習有了很大程度的進步,分別提高了3.108和3.283分。可見“問題式”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這兩項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口語、寫作也有相應的提高。相對而言,寫作成績雖有提高,但提高幅度沒有其他兩項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實驗時間太短,所以,不足以讓學生在短期內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是,英語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形的,相信通過持續(xù)的努力,最終會收獲進步。
相比之下,對照班在前后測中聽說讀寫成績分別為15.417&16.225;12.117&12.217;16.7&18.133;13.65&14.267。其中聽說寫各項成績提高分別為0.808、0.1、0.617分,P值分別為0.257、0.817、0.092(均>0.05),無顯著性提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只有閱讀成績提高為1.433分,有顯著性提高,P值=0.04<0.05。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有一定作用的。
通過對比兩個班的后測成績,我們發(fā)現實驗班與對照班聽說讀寫各項能力分別為:18.250&16.225;14.367 &12.217;19.8&18.133;15.45&14.267。由此可見,經過兩個學期PBL教學之后,實驗班不但各單項成績提高幅度大于對照班,且其聽說能力較對照班已出現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010、0.001,均≤0.01。由此可以得出結論,PBL教學的合理應用,對于提高學生綜合英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3 結語
通過針對實驗班和對照班一個學期的教學,用詳實的數據證明了PBL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這種基于“問題式”的大學英語教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1980.
[2] 劉儒德.問題式學習:一條集中體現建構主義思想的教學改革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53-56.
[3] Woods,D.Problem-Based Learning:How to Gain the Most from PBL[M].Waterdown, Canada:Woods,1994.
[4] 蔡基剛.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方法[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