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關鍵詞】 學前教育;小學化;基本原因;
具體表現;主要危害;解決措
施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032—01
學前教育是教育的啟蒙階段,是幫助學齡前兒童開發智力、拓展思維、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但近些年來,隨著應試教育壓力的層層下移和各種利益的驅動,學前教育“小學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一現象已經影響了幼兒教育的質量,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本文將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幾點應對措施。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原因
學前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園將小學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滲透或運用于學前教育中。這一現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小學入學招生考試是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導向性原因。大部分小學對入學前幼兒會進行識字能力、計算能力的測驗,并將其作為錄取入學的依據。為此,大多數幼兒園開設了包括拼音、寫字、算術在內的一系列課程,這就為學前教育“小學化”提供了“溫床”。
2. 幼兒園為迎合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幼兒園為了迎合大多數家長的心理,開設了五花八門的課程,家長大多也都持支持態度,總覺得孩子多學點沒壞處,還能增強競爭力。
3. 幼兒園公開或隱性的過度利益追求。除了所謂基礎的識字算術課程,多數幼兒園還廣泛開設了許多興趣課程,包括書法、英語、奧數、繪畫、器樂、珠心算等一系列課程,提前實施小學教育,對幼兒揠苗助長,違背了教育規律,不利于幼兒今后的健康發展。
4. 幼兒教師業務素質偏低。教師無證上崗的情況依然存在,特別是一些民辦幼兒園,一些幼兒教師不懂得幼兒的身心發展,不懂幼兒教學規律,完全按照小學化模式執教。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具體表現
學前教育“小學化”主要表現在作息時間、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環境、教師備課方式與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小學化。幼兒園的作息時間采取與小學相同的時間,每節課40分鐘,教學內容主要為加減運算、拼音識字等;教學方法主要以老師講課為主,幼兒安靜聽講,老師提問、幼兒回答,教學環境與教師備課內容也與小學大同小異。
三、學前教育“小學化”的主要危害
1. 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正處于身體早期發育成長期,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年齡越小,越容易在孩子的心里建立起學習的行為模式。幼兒的教育應該通過各種快樂的教學模式,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讓其終身受益。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做法從根本上忽視了幼兒的生理特點,幼兒如果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這將會嚴重影響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
2. 打擊幼兒的自信,容易誘發厭學情緒。幼兒的認知力、理解力還沒有達到小學生的水平,讓幼兒學習小學知識,他們只能機械模仿,死記硬背,完全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這樣一旦學不好、學不會,就會產生退卻心理,同時家長因為攀比心理也會斥責孩子,長此以往就會嚴重打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導致幼兒對學習知識感到厭惡,產生厭學情緒。
3. 扼殺潛能,埋沒天性,阻礙幼兒潛能的發展。學前教育“小學化”扼殺了幼兒的潛能,埋沒了幼兒的天性。同時,它還剝奪了幼兒自由想象和發揮的空間,嚴重阻礙了幼兒的潛能和智力的發展。幼兒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種急于求成的心態反而會使幼兒的興趣受壓抑,阻礙幼兒思維的發展。
四、學前教育“小學化”的解決措施
1. 加強宣傳引導。教育部門應當大力宣傳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全社會對學前教育的認識,同時加強監管力度,真正把幼兒需要放在第一位,遵循教育規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2. 強化師資力量。幼教專業畢業生是從事學前教育的主力軍,要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同時應加強對其專業素質的培養,讓她們自覺抵制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杜絕無證上崗,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3. 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小學招生考試應多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潛在能力進行考核,不要只針對識字、算術等小學基礎課程進行考核,也不要單一地依靠這些成績來決定學生的去留。小學應當主動與幼兒園聯系,探討怎樣有效地解決幼升小的過度,為幼兒的順利入學鋪墊好基礎。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