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梅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先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標,并用具體條款要求“注意積累語言材料”,明確規定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所以,學習的興趣對學生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如何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更為突出了。那我們就應該引領孩子走進課外閱讀,去了解,去品味,去享受。本文針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興趣激發的策略問題,著重從氛圍營造、方法指導、活動延伸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興趣激發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人們已逐漸認識到了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而要使學生能自覺地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思考一:氛圍營造。
學校、班級是一個小社會,可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創設讀書的大環境,形成讀書的好風氣。教師可在教室里張掛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學生做到“進門輕輕,走動輕輕,交流輕輕”,創設一個安靜的讀書氛圍。這時再放上一段輕音樂,靜謐、清幽的環境讓學生感覺讀書真好!同時教師自己也要愛讀書,不僅要讀經典作品,還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能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跟學生一起閱讀、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置身于這樣一種氛圍,一定會受到感染、熏陶。
思考二:方法指導。
課外閱讀教學最質樸的要求就是要讓孩子們“好讀書”,能從閱讀中體驗快樂與充實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獲得基本的鑒賞能力,增強對生活的感悟能力。盡量使兒童的課外閱讀真實一點、樸實一點,關注孩子實實在在的需要,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責任。
思考三:活動延伸。
當學生課外閱讀積累到一定的時間,課外閱讀量達到一定的程度,對人文內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時,那就很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狀況開展豐富多樣的讀書活動,使學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現出來,讓他們更熱愛閱讀。這些活動要靈活、有趣,要能激勵學生的進取心,使學生感到喜悅。其形式很多,或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書籍、讀書筆記,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要通過條件創造,讓學生廣泛地“讀”,大量地“讀”。
1 激發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好讀書”
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可以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與孩子分享,孩子在憧憬中加強了閱讀的愿望。當然我們也可以樹立孩子中的典型,發掘模仿對象。有孩子在作文中運用了泰戈爾的詩句:“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蜜的,但我更喜歡葉的事業。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陰的。”評講課上,我大加贊賞:“這是課外閱讀的功效!”這位小書迷得意但不貪功,同學們在向他投去羨慕目光的同時,也對閱讀的妙處有了更多的領悟。
2 加強閱讀指導,引導學生“讀好書”
1 、篩選讀物。由于孩子年齡小,好奇心強,鑒別能力低,面對各種各樣的課外讀物,或順手拈來,或為稀奇而讀,甚至讀一些不健康的讀物,這樣往往會產生負面影響。為了給學生選好讀物,教師必須博覽群書,特別要廣泛地認真閱讀兒童讀物。我們不但要向孩子推薦課外讀物,而且要教給他們如何選擇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發展的課外讀物。
2、指導方法。(1)讀一讀。閱讀的方法是多樣的,默讀、精讀、略讀、瀏覽、誦讀等方法都很重要。略讀可以粗知文章的內容快速捕捉信息,在于發揮人的直覺思維。這種方法在課外閱讀中運用得很普遍。而對于有反復咀嚼價值的段落,我們就可采用精讀,把握它的結構、用詞的嚴謹等。誦讀,就是熟讀成誦,通過反復朗讀達到熟練的程度,最終爛熟于心,不期然地背誦出來。(2)寫一寫。“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內學習的讀書方法,可以適時地運用于課外。讀書不僅要邊讀邊想,而且要邊讀邊動筆,這樣才有成效。所以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室可引導他們寫讀書筆記。
3 重視閱讀評價,體驗學生“讀書好”
1、對課外閱讀要調控。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對閱讀筆記要經常檢查,以督促學生形成習慣。要及時發現好的典型,組織交流,擴大影響。教師每晚可布置一定的閱讀量,讓學生在家長的督促下完成閱讀任務。
2、對課外閱讀要評價。魯迅先生說:“文章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的,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確實,閱讀是一種很好的思維鍛煉,是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課外讀物中有千千萬萬接觸點與課堂所學知識是相通的。
4 在讀中感悟思想感情
“情”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以意為主,辭以達意而已”,這里的“意”也即“情理”。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著名作家巴金說過:“我不是用技巧,只是用作品的精神世界和真實感情打動讀者,鼓舞他們前進。”古人作文也有“意在筆先”、“文以載道”等精辟論述,所以葉圣陶先生說:“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點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讀。”
因此,對學生來說,閱讀也是一項復雜的情感活動。學生閱讀文章,正是與作者無聲的交談,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作者“情動而辭發”,讀者只有“披文以入情”,方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一個有智慧的語文老師,教詩的最好途徑就是不教詩,讓“詩”憑著自己的言語存在說話,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她的詩意。記得有一位老師執教《題西林壁》,走的大約就是這樣一個路徑。保護“詩”,就是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這種保護的最佳策略就是誦讀。詩活在誦讀的當下,誦讀保護了詩的存在。詩即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題西林壁》在誦讀中流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讀正確、讀流利”的問題,這是對詩作為一種完形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而情自在其中。
朗讀是領悟作品情理的好方法。通過讓學生朗讀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如同處于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表達,學生才能揣摩作者的心境,感受作品的韻味和氣勢,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學生才能在讀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體會到文章的中心。對學生而言,必須在讀懂、讀熟的基礎上進行內化并轉述。內化與轉述是相輔相成的,通過轉述可檢查自己對閱讀材料的內化程度,找出其中的差距,并在與原作的比較鑒別中進一步消化吸收,從而切實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
總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才能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知識,形成課外閱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