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妹
摘 要:諸多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變的更加方便,在技術的不斷變遷中,為了適應新的環境,人們總會經歷思想與方式的變革。網絡時代中,大眾用以傳播信息的一個重要工具與載體就是網絡,網絡有很多優勢都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使傳統編輯出版領域進行了深刻的變革,同時也給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與啟示。
關鍵詞:網絡環境;期刊工作;期刊評價;創新
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在計算機網絡中得到極大的影響。這個大眾信息傳媒中的新工具與載體,使得出版領域進行了巨大的變革,基于此網絡變革環境下,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期刊工作者能夠積極的面對,對網絡資源與技術進行合理的利用。只有認識到網絡環境下期刊工作受到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的尋找到其對提高期刊工作質量的啟示。
1 網絡環境下期刊評價的創新
1.1 評價指標客觀化
在文獻計量學中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期刊評價,期刊評價是指根據學術期刊的增長趨勢以及其發展的規律來進行量化的分析,將期刊中科學文獻數量分布的規律揭示出來,將重要的參考提供給學術期刊的優化工作。當前網絡環境下,為了使期刊引證能夠進一步的反映出其客觀性,期刊評價中對各種其他類型的影響因子都進行了計算,進而構成了對影響期刊的因子進行多角度加量與評價的體系。同時還運用了一些新的計量指標,比如,期刊即年指標、網絡傳播指標、他引總引比以及互引指數等等。在多個角度上對期刊的傳播力、影響力以及辦刊的規模進行了反映。
1.2 評價功能多元化
以往為期刊評價設立的各項指標都是為了對期刊學術影響力進行評價,而當前期刊評價中不僅涵蓋了學術期刊在學術影響力指標上的測評,還增加了“學術期刊個刊影響力統計分析數據庫”,以此來方便一些個刊對本刊出版與傳播的效果進行了解與分析。近幾年來,我國圖書情報部門在對來源期刊與核心期刊功能的研制上已經向評價期刊方向上的評價研究,評價規則的制定僅僅依據情報學的理論,對編輯出版的規律很少會考慮,使得期刊編輯只能依照情報學的規則,按照規則對指標進行設定、注重與執行,情報學將期刊編輯學的內涵消散了。
1.3 評價方法科學化
近幾年來,學術評價體制在不斷功利化,學術期刊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術界呈現出的不良學風,在學界中很多有見識的人都在不斷的呼吁建設處學術界的誠信體系,對一些學術垃圾與學術腐敗堅決的進行抵制。當前期刊評價中對多種計量評價指標進行了引入,尤其是引入了互引指數、年載文量、以及可被引文獻量以及復合影響因子,對學術期刊具有的學術影響力做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并且將學術期刊界現存的一些問題揭示了出來,使人們能夠引起對此的深刻思索。
1.4 評價體系網絡化
對學術期刊進行網絡化以及數字化的傳播已經成了一個必然的趨勢,所以可以將網絡上學術期刊的下載量與下載率作為對學術期刊影響力以及辦刊定位調整的一個重要依據。互聯網中期刊的傳播情況在網絡傳播指標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包括了WEB總下載量以及即年下載率。在量化統計下,《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中統計了“知網”中各類期刊在統計年中的即年下載率以及總下載量。雖然,此次評價僅僅對“知網”進行了統計,而沒有對
其他數據庫進行統計,但是,至少對于學術期刊的編輯和管理工作傳達了信息,揭示了期刊評價范圍中已經涵蓋了網絡計量指標。
2 期刊評價創新為期刊工作帶來的影響與啟示
2.1 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全面提升
由于當前期刊評價中將復合因子與綜合影響因子增加到了影響因子指標中,所以能夠充分的反映出學術傳播過程中各類學術期刊的不同影響力。以復合影響因子為例,如果其數值較高就說明期刊中對會議論文與碩博論文較為重視與關注,選題同前沿課題較為接近,作者與讀者大部分為年輕的學者。由于期刊在其學術影響力上反映出的指標同以往相比更加全面,因此,不能用同一尺度去衡量各種類型的期刊,而是應當堅持對同類進行比較,揚長避短,科學、準確的對其進行定位,并將能夠使學術影響力得以提升的路徑尋找出來。
2.2 為期刊提供信息服務
當前的期刊評價對以往情報機構存在的不服務只評價的現象進行很好的扭轉,使信息服務精神得到了客觀全面的良好展現。尤其針對個刊設立了專門統計其影響力的數據庫,并且設置了個刊獨立使用賬號與密碼,僅僅對個刊進行封閉式的使用,在服務精神上顯得周到細致,并沒有形成一些公開性質的不良后果,得到了期刊界的一致歡迎與好評。對此,也希望圖書情報部門可以將以往單一形式的評價功能導向進行轉變,在網絡信息技術的使用下,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務,使我國的學術期刊能夠在整體質量上得到進步與提升。
2.3 優質期刊的篩選
應當為學術期刊建立科學的優勝劣汰機制,制定合理的參考指標,針對一些各項指標都普遍過低的學術期刊進行原因的分析,如果是因為未合理的對學科進行布局,就要對辦刊的內容進行重新的調整;如果是幾年內質量連續下降的,需要令期刊主管部門或者是管理部門對其進行跟蹤調查,針對一些存在確切問題的,進行對應的處分,可以使其停刊或者是整改,甚至撤銷刊號。建立評價管理部門在今后能夠對指標中同學科正常均質偏離嚴重的期刊予以調查,對確定存在學術不端的建立出相應的處罰機制。但是更重要的使期刊能夠加強自律,使其在恢復到學術影響力的初衷,不能單單為了將評價指標提升就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喪失學術期刊應有的編輯道德。只有將良性的競爭機制引入進來,才能增強學術期刊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學術質量努力得到提升,進而樹立出讀者意識,并對先進文化進行傳播。
2.4 期刊發展數字化傳播
當前,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在國際上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學術期刊論文能夠即時的按篇在線出版,將學術期刊文獻在出版的影響力與實效性上得到了切實的提升。但是我國的學術期刊在印刷出版方面卻存在普遍滯后的現象,對于期刊的自身發展以及各個行業知識的創新、應用與評價來說都顯得十分不利。我國學術期刊在出版模式上的以此革命就是優先數字出版。
學術期刊在不斷深入的數字化轉型以及網絡化傳播下,網絡文獻的計量指標會得到更加完善與普及的細化應用。因此,期刊編輯工作必須要對網絡環境下這種新媒體的變革產生充分的認識,才能是編輯工作在網絡時代獲得有一席之地。應當積極地參與到數字優先出版中,并對期刊網站進行建立與完善,令網絡平臺的在線編輯得到全面的實現,使期刊自身在網絡傳播影響力上得到努力的提升,進而在優勝劣汰的網絡化期刊評價中得以站穩腳步。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使傳統編輯出版領域進行了深刻的變革,同時也給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與啟示,期刊評價的客觀化、多元化、科學化與網絡化,使得期刊工作在未來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且為學術界提供更好地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東東.推進信息化服務,提高學術期刊質量[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2).
[2]高敏利.網絡時代的編輯工作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6).
[3]袁醉敏.學術期刊網絡生存與編輯素質的提升[J].編輯學報,2014(5).
[4]周艷霞. 網絡傳播環境下對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理論思考[D].河北大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