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軍
【摘要】本文借助新課標的要求對閱讀教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作點嘗試,以閱讀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探究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主動閱讀;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縱觀多年的教學,我覺得過去的語文課多數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學生只是個適時參與互動的觀眾,沒有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因此語文成績總是在低層次中徘徊。新的教育改革大聲疾呼:教育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細細想來,教學真該這樣,任何學習行為都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參與,才能提升學生的成績,教育教學活動才能有實效。古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給學生正確的學法顯得十分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中,把關注學生語文學習方法、過程,轉變學生語文學習方式,作為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所以學習方式的變革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首要特征。改變原有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起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的主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變革的關鍵。從語文學科本身出發,抓好閱讀,充分調動閱讀的主動性應是一個突破口。
新課標對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同時也提出了課外閱讀的目標要求:“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這個要求的提出體現了新課改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事實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也總結了一條語文學習的規律性的結論:“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閱讀,沒有捷徑可走。”很顯然,僅靠課本里的幾篇選文來培養閱讀能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通過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當然這是更高層次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讀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培養思維能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廣泛閱讀中,注重指導學生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看待人生,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因而多讀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方法。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通過“交流讀書心得”、舉辦“讀書講座”等方式來鼓勵學生多讀。可見,指導閱讀方法如此重要,作用如此之大,因而我們在新課改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中還明確提出要“重視文言文的誦讀和背誦”,“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事實上,這也是古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對此有很深的體會。郭沫若就曾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財富了。”所以說強化閱讀,特別是主動閱讀更重要。從認識論的觀點看,機械讀背的初級階段是感性認識階段,它就像小孩子學說話一樣,開始全是憑借感覺,感覺得時間長了,便漸漸地形成了內在能力,然后逐步向更高階段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內在的能力起主導作用。有些文章, 特別是那些酸澀的文言文,學生讀第一遍時,不大理解其內容,接著再讀,會一遍比一遍強。當學生能把一篇文章讀得很熟練,甚至能背誦下來時,對文章的認識就會有了一種飛躍。此時,再經過老師的點撥,會使學生的認識完全上升到理性階段。可見,主動閱讀的確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閱讀和理解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加強“主動閱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這種做法完全符合語文教學中發展智力的原則。心理學理論認為:個體經驗的積累和行為的逐漸復雜化是靠記憶來實現的。有了記憶,人才能保持過去的反映,使當前的反映在過去反映的基礎上進行,使反饋更加全面和深入。有了記憶,人才能積累和擴大經驗,先后的經驗才能聯系起來,使人的心理活動成為一個發展和統一的過程。學習更是離不開閱讀、記憶,有了閱讀、記憶,才能有儲備,有了儲備,才能便于學習新的知識。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記憶力,這樣更便于發展學生的智力。
我認為一個人只要是真心想學好語文、學會語言,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就必須下功夫熟讀、背誦一些典范的詩文。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是十分重視“閱讀”的。那時要求學生凡是學過的文章都必須背過,背過了再講解,所以有死記硬背之嫌。像魯迅寫的“三味書屋”里那樣背書,確實有不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弊端。但正像潑洗澡水時不能把盆里的小孩兒一塊潑出去一樣,我們不能因此把背誦這種重要的學習方法給丟掉。事實證明,離開熟讀、背誦,語文是學不好的,更談不上學好語言了。目前語文教學效果不佳,大多數學生語文成績不理想,高校和社會對語文教學現狀普遍感到不滿意,學生實際的語文水平也確實不能滿足進一步學習和工作、生活的需要,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為學生絕大部分課上時間聽老師講解、分析課文,自己沒有去讀,課下又沒有自覺地找時間去讀。有些學生大學畢業了,讀個報紙、文件嗑嗑巴巴,一般的文章也寫不好,更沒有隨機應變、即席演講的能力,很大原因就是沒有熟讀、背誦一些詩文。到時候,老師十幾年中對課文的分析講解全派不上用場。所以語文教學必須高度重視“閱讀”。
“閱讀教學法”可謂古已有之,它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效果也很明顯,是語文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法。可是有的時候基本的東西卻往往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重視“閱讀”,強化學生的主動閱讀意識,顯得更為重要。
也許有人不在意語文中的“閱讀教學”,甚至小看這一基本方法,事實上,要是真能夠實實在在抓好學生的閱讀工作,不僅對提高語文考試成績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便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甚至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有一定的促進。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切實抓住有效的教學時機,推薦并督促學生閱讀一批典范的詩詞、散文,并加以方法指導。倘能如此,將會讓學生終身受益無窮。
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其語文素養的發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教學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既承擔著教育的希望,也播種著學生的希望,如何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以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應該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