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摘要】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教學中,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發展學生潛能,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自主學習;意識培養;提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課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以教材為依據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要求,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學生課后吸收消化以及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等弊端日益顯現,嚴重阻礙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宗旨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改理念在課堂上越發突顯出來,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聽眾”或“看客”。在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嘗試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指導學生自己自主學習,自主活動,在良好的自主情境中,學生充分體驗語文課的魅力,不斷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一、導語引路,激發學生走上講臺的欲望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的導語則是激活學生思維,創設積極學習情境的關鍵所在。經驗豐富的教師,總是舍得花費時間給每節課設計一個響亮的開場白。如果由學生來設計導語,再選擇優秀的導語由學生到講臺上展示,如此引課會收到什么效果呢?如在教學現代詩歌《再別康橋》時,我先把《再別康橋》的導入環節交給學生,放手學生課外搜集資料,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設計新穎、生動、啟思的導言,使課堂蘊蓄無盡的活力。學生結合畫面可以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康橋的美,走進詩境,感受新月派詩歌的繪畫美。設計了很多不同的導語,如:“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既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也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勸慰。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可見,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在對語言的涵詠、玩索過程中,我們獲得的是美的體驗和感悟。探求語言的深層意蘊,是語感教學的途徑和手段。語文素養,體現的是人的修養、品格、情感。擁有細膩豐富的心靈世界,才可能對自然人生有詩意而浪漫的感受。《再別康橋》,它煉字神妙,于自然靈動中營造了浪漫而又美麗的詩境,讓人贊嘆。其中泛舟康河一節詩,顯現給讀者的,是晶瑩璀璨的康河夜景,一個“載”字,點石成金,意蘊無窮。隨后,學生結合詩句能夠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較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要讓學生學有成效,長久保持自學興趣,教師也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適時、適當提供策略方法,予以指導點撥,幫助他們闖過難關。那方神圣的講臺強烈地吸引著每一個學生,在同學們意猶未盡時,帶他們《再別康橋》,相信沒有一個人不喜歡的。我在教態、語速、語調等方面給學生們以適當的指導,學生信心大增。盡管這次只有一部分學生走上講臺,但由上臺者的自豪之情,臺下同學的羨慕之意,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發自心靈深處的上講臺的欲望是何等的強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個精妙的導語讓師生在情感的碰撞中開始了45分鐘“快樂之旅”。
二、環節自選,激勵學生站穩講臺的信心
有了課堂導入的體驗,學生上講臺的拘謹和緊張感很快消失了。我趁熱打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將感知課文、自主探究、文筆賞析、拓展遷移、體驗反思幾個板塊逐步交由學生組織課堂活動,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設計學習活動、組織實施教學的機會。他們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一個環節,在做好充分準備后走上講臺,儼然真正的老師一般,引領同學交流、討論、質疑、解疑,在民主氛圍中學習知識,交流感受,擴大見聞,鍛煉能力,從而擁有當好老師的自信心。如在學習《紅樓夢》節選《寶玉挨打》一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讀名著的興趣,利用了視聽手段,學生自己找來電視劇視頻以及之前相關情節金釧兒跳井一段的視頻播放觀看,視頻的直觀效果使學生首先對情節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究小說的學習欲望。在學習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母親的信》一文的情節設置峰回路轉,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處戛然而止(文卡對母親寄來的三盧布做何感想?文卡會不會有改變?)堪稱余意未盡,余味無窮。對結尾的質疑而思,對情節的重新續寫,顯然能起到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進行藝術再創造的功效。看到學生把語文課程學習中的問題處理得這么好,我從心底里高興,因為他們在自主探究的學習實踐中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三、活動自主,提升學生站好講臺的能力
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老師”,能在講臺上得心應手,對學生來說并非一件易事,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能力,基本能做到上臺發言不怯場,思想清晰明確,講話有條有理,組織和應變能力比較強。高中的學習是比較緊張的,同學們的壓力也很大。如何在進展之中制造一些輕松活潑又有益于提高大家說話能力的活動就是每一位語文老師的當務之急。因為我們在鼓勵“說”,訓練“說”,強化“說”的同時還必須做到靈活“說”。因此,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失為培養學生站好講臺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比如演講賽、故事會、朗誦會、讀書報告會、好書推介會、課本劇編排和表演等活動,培養學生主持人,指導學生自主組織開展活動,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展現他們的創造力,進而不斷提升語文素養,提高綜合能力,真正做到聽、說、讀、寫全面發展,沿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道路,不斷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總之,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發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素質,為學生展示才華搭建平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愿我的孩子們在流光溢彩的講臺上快快成長起來,讓自主之花在他們心中開得更美更艷。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