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長期以來,翻譯研究的主流是靜態研究,且其探索路徑單一。圖式理論解讀翻譯行為,表明翻譯行為是交際主體的心理構建體,是交際主體間的圖式競爭,是交際主、客體圖式相互交錯、對比、選擇、協商與順應的過程和結果;該過程在突現譯者主體性的同時也強調其受動性及翻譯的主體間性,揭示了翻譯主體(作者、譯者和讀者)存在的競爭性和總體性。
關鍵詞:圖式理論;動態研究;交際主體;圖式競爭;主體間性
基金項目:太原工業學院一般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4RY04)的階段研究成果
1 引言
考察翻譯研究的歷史,可以發現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讀者中心→譯者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譯者中心”在時下的翻譯研究中得到了過度強調)。在這些“中心”的跳躍中我們看到了譯學研究視野的不斷擴大與開放,“但問題仍然存在,‘中心的轉移在某種程度上只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些理論“大多因其無可避免的偏頗而至失重” 。此前,國內其他學者也對該現象進行過探討,如王寅在總結了經驗論、唯理論和解釋派哲學派對語言、語義和翻譯的解釋之后指出,這些理論“分別聚焦于交際的三個不同環節:作者、文本、讀者”,它們“過于偏重某一環節,似有以偏概全之不足”。
本文則應用圖式理論來關注翻譯研究的不足與局限。圖式理論解讀翻譯行為,可以把翻譯歸結為翻譯主體之間的圖式競爭。這一闡釋能夠從總體上把握作者、譯者、讀者、原文本、譯本之間的動態關系,以新的視角來理解翻譯主體性及主體間性,揭示翻譯主體存在的競爭性和總體性,還作者、譯者、讀者本真的生存狀態與合法地位。
2 圖式理論概述
圖式一詞來自希臘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哲學和心理學著作中。18世紀康德開始論述其哲學意義并將其引入人類的認識系統:“認識是主體運用其先驗認知圖式于感性對象,把各種雜亂無章的感覺經驗組織、整合、建構為新概念的過程”。 康德指出概念本身并無意義,只有當它與人們已知的事物相聯系時才產生意義,并構成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結構圖式。格式塔心理學家巴特勒特進一步發展了圖式理論,他把“圖式”定義為“對過去的反應和經驗的積極組織”,并認為圖式可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任何與以往經驗類似的活動中起作用。
3 翻譯行為解讀
“無論是概念的體現還是對形式和內容的解釋,文本在讀者心理都轉換成了一個心理模式?!弊鳛榉g主體的譯者必須要把握好外部的物理能量是如何轉換成心理事件的。應用圖式理論來解讀該過程,圖解如下:
以上圖示可歸結為三點:1)翻譯是交際主體(作者、譯者與目的語讀者)的心理構建體,主要體現為譯者主體。理解階段是譯者帶著自己的先驗圖式對原語文本進行認知、推理的過程。譯者首先作為讀者從原語文本出發,激活相關圖式,去推理、關聯、填補原語圖式,形成得到強化和添加的新圖式;譯者追蹤和建立作者要激活的客觀圖式,從而實現經由客觀文本的、譯者與作者主觀圖式的對話;作者、譯者、原語文本構成一個交際三角。2)表達階段則從經過更新的圖式出發,譯者將其從原語圖式中分離出來,進入目的語圖式映射、選擇、匹配階段,進而建構目的語文本。譯者必須要兼顧到隱含讀者的期待視野與審美接受,選擇翻譯策略、翻譯程序及語言使用,最終實現原作者與目的語讀者的跨文化交際。譯者、譯本與目的語讀者構成又一交際三角。3)翻譯是作者、譯者、讀者、原文本、譯本諸主、客體構成的交際網絡與多元互動體。譯本的產出是經由原作者圖式導向、譯者圖式與目的語讀者圖式語境化的過程與結果,是各種關系的“社會整合”;其實質就是作者主體、譯者主體與目的語讀者主體交際三角間的互動、協商、順應與制約。
4 翻譯主體的圖式競爭
4.1 作者/原語圖式與譯者圖式
理解階段是作者與譯者分別代表的兩種文化語境之間的同化、順應和協商,是作者與譯者的“視野融合”。圖式呈現出三種工作狀態:1)原語圖式與譯者圖式的知識結構和期待一致,圖式中的空位容易激活、恢復、填補與關聯,譯者容易進入文本期待視野,圖式能輕松自如加工文本,形成概念,把握概念之間的聯系,造就主題意義,原有的圖式得到強化、鞏固和添加,即同化。2)原語文本違背譯者圖式結構和期待,即原語文本激活譯者圖式比較困難,圖式暫時無法加工文本意義,但隨著閱讀和感知的深入,文本世界反作用于圖式,圖式中原有的組塊被拆除,得到重新組合配置與刷新,文本意義取得了關聯,即順應,譯者圖式得到提升。3)譯者圖式過于僵化,文本知識不能激活空位,或空位中所激活的關聯信息與文本的本意大相徑庭,表現為誤解或誤讀文本意義??梢姡瑢υZ文本的解讀是原語圖式與譯者圖式、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過程與結果。
4.2 譯者圖式的分離與轉換
外部文本世界的物理能量轉換成心理事件,經驗結構抽象成概念結構,產生概念圖式(原語圖式得到正確識別與合理構建)時,反映為意義表征的概念圖式便從原語語言圖式中剝離出來,進入目的語圖式轉換階段。當下的分離使得概念圖式掙脫原語語言外殼的束縛,獲得巨大的表象空間和自由度,避免譯者受原語表達形式的負遷移作用影響而產出生硬、杜撰的洋化語言;便于譯者發揮目的語優勢,應用目的語中優化的、約定俗成的表達形式來映射原語相關圖式。理論上講, 沒有語言外殼的原型概念圖式可以與任何語言的原型或非原型表達形式結合, 轉換成與原語等效的對應表達形式。人們可以在認知能力許可的范圍內靈活使用語言,不必拘泥于現成的語法規則,重要的是語言形式是否與其所表征的經驗結構中的意象相匹配,因為語法的本質是具象的。原語語言圖式制約著譯者對概念圖式的表達,其實質為原語圖式對譯者圖式的更新——翻譯交際活動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
5 結語
圖式理論解讀翻譯行為,使我們不僅承認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同時也認可作者主體與讀者主體的合法性地位。翻譯是作者、譯者、讀者、原文本和譯本各主、客體構成的交際網絡,這里包含三個交際三角:一、作者—譯者—原語文本;二、譯者—譯本—目的語讀者;三、作者—譯者—目的語讀者。交際的實質性結果為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贏”和各種關系的“社會整合”,具體體現為可為目的語讀者接受的譯本。多維互動中,交際主體間的系列圖式不斷對比、選擇、調整與順應,突現了翻譯交際行為的總體性及交際主體間的制約性、差異性和通約性??梢哉f,一次成功的翻譯行為(活動)就是作者、譯者與目的語讀者之間的心理事件—心理模式—心理體驗能夠達通至“彼此彼此”的“悠游”之態:三者超越時空相遇相知的會心微笑——“哦,原來你也在這里!”
參考文獻
[1] 陳歷明. 翻譯: 作為復調的對話[J]. 外國語, 2006(1).
[2] 王寅.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 中國翻譯, 2005(5).
[3] 韋漢, 章柏成. 圖式理論和中國外語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3).
作者簡介
葛艷梅(1975-),女,山西晉中人,太原工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翻譯理論和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