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摘 要:在日常美術教學過程中,針對小組合作學習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索和思考。在分析小組合作學習意義的同時也對美術課堂中實際案例進行了反思,將教學中的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相應的采取了一些策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關鍵詞:合作學習;美術教學;教學探索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育科研領域中一個“合作革命”,對于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近幾年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就目前而言,小組合作學習大多流于一種外表形式,仍存在一些低效因素,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美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時容易出現的問題
(一)將學生的“自主”混同于“自能”。案例:七年級嶺南版教材《海風海潮漁歌》一課的教學中,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在美術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我把學生分八個小組,小組成員可以自由組合,小組成員自行推選小組長,然后由小組長為每位成員分發一張空白的刮畫紙,讓他們自主探索“刮畫的成畫原理”和“刮畫的步驟”的方法,并給他們充分的探索時間。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刮畫感興趣,開始還能認真一點,很快就忘了合作學習的任務,開始說笑、哄鬧,搶奪刮畫紙,好奇地將整張刮畫紙全部刮完。
分析:學生是在“游戲”不是在“探索”,一些玩的好的學生坐在一起后,根本無心上課,說笑、哄鬧,甚至影響到其他同學學習。我們說課堂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探索者,教師要善于創造民主、平等的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然而自主不等于自能,不等于自會,也不等于可以完全脫離教師的指導。目前課堂教學中,事實上許多學生還不能自主,不會自主,因此,小組合作的“自主探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設計探索的問題和恰當的競爭機制。
(二)設置“套路”,抑制“創新”。案例:七年級嶺南版教材《化腐朽為神奇》一課的教學中,課上我把學生又分成小組,讓他們課前準備好了同樣的廢舊材料,(瓦楞紙(厚紙板)包裝盒、膠水、顏料等),讓學生欣賞了一個手工制作視頻,根據我設計好的四個步驟,分工合作完成“紐約城筆筒”的制作:(1)將瓦楞紙(厚紙板)和廢舊包裝盒剪成所需的形狀,折疊并粘帖成高樓林立的效果,并使“紐約城筆筒”能直立在桌面上;(2)用顏料為紙板統一涂上底色;(3)畫出街道、星空以及高樓大廈的窗戶、倒影;(4)調整畫面,修整細節。
雖然作業是要求各小組合作完成一件構思巧妙、立意新穎的學習用具,但由于之前的教學設計設置的環節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所以各小組經過討論交流后,各小組制作出來的手工作品的大部分都和“紐約城筆筒”一樣。
分析:常言道,問題是智慧的窗口,是開啟創新的鑰匙,我們知道,只有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被動的思維,學生的制作根本無法體現創意。像這種小組的“探索”,事先通知學生準備統一的材料,設定制作“套路”,無需經過學生的“頭腦風暴”,無需經過討論,一目了然的“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現象又成為美術手工課上一道風景線,學生似乎都在參與,是否有探索性?學生是否是課堂的主人?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場“學生演員”,依據劇本的成功演出罷了。
(三)一味“開放”,忽略“引導”。案例:八年級嶺南版《個性鮮明的木刻肖像》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分組探索黑白木刻版畫的繪畫、制版、拓印。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各小組有的成員忙于繪制,有的成員忙于調油墨,有的成員忙于制作底版,沒有先后順序,沒有明確分工,一部分閑下來的成員,特別是一些自覺性比較差的學生東跑西跑,甚至搗亂,看似活躍的課堂,又是秩序混亂。
分析:教學中的“開放”,而不是盲目的“開放”。要想達到目標,必須要制作出拓印的底版,而制版較為繁雜,教師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使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花費了很多時間未能制好底版,學生也根本來不及探索,自然對探索失去了信心和興趣,老師為了誘導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探索規律和方法上,事先必須要細心考慮小組的分工合作,突出重點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探索方法規律上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比較繁瑣的美術活動的開展應是以教師的正確引導,指導小組分工合作、探索、體驗,而不是任由一味“開放”、自由,使學生的體驗陷入了“誤區”。
(四)過分強調“團體”,忽略“個人”。案例: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的作品展評環節中,一般都是由小組組長上臺介紹、自評,然后再由各小組組長互評。久而久之,我發現,每次一到作品展評環節,很多學生就開始在下面竊竊私語、嬉笑打鬧,不參與作品評價,甚至有時候會出現冷嘲熱諷的現象。
分析:小組合作學習一直強調的小組成員的合作,在評價過程中,很多時候教師只強調了對小組的整體評價,忽略了對小組中各成員的評價。因此,對于一部分比較內向的學生來說,教師的評價是給予小組組長或小組中的較積極的成員,而與自己無關,他們并不能體驗到集體榮譽感,甚至連自己在小組中的存在感都體會不到。
二、加強美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一)在合理分組基礎上設計恰當的競爭機制。因為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思維狀況、心理素質、交往能力、性格特點各方面均存在差異,所以將將學習成績、思維能力、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摻合在一組,盡量做到能力強弱搭配在一起;性格外向與內向安排在一組;男女生要搭配以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指導、優勢互補。能力強的學生在共同的學習環境中,通過向其他同學講解學習內容,增強自身的認識和責任感;能力較差的同學在獲得幫助的同時,能更明確成長和學習的目標和方向。當然,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所以必須重視分組的重要性,盡可能的安排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避免能力差的同學缺乏發言的勇氣,也能敦促能力強的同學競爭感。
(二)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合作、創新意識。目標是一切活動的核心,選定一個明確可行的目標是在進行分組學習之前必須討論好的。如果將一些內容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通過自學就可以掌握的東西再拿出來學習意義就不是很明顯。而教師也必須為合作學習選準、選精學習內容,以確保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這個目標必須是學生“需要”合作的問題。合作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之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開展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同時,鼓勵學生充分發揮“頭腦風暴”,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目標。首先,在美術課程中,要明確真正適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單元;其次,確定單元目標,教學目標;最后,確定各小組的學習目標。當然,不少研究發現,確定好運用合作學習進行教學的第一單元十分重要。第一個單元的選擇應該適合一定的標準。首先,所選單元的學術性不應太強,因為學生們首次運用合作學習,往往會對合作學習的新奇經歷全神貫注,并需花大量的精力來掌握一些相關技能,若合作學習的學術性太強,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對合作學習失去興趣,但又不能太簡單,否則會讓學生覺得無聊、乏味。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美術活動,要具有一定的可探性、挑戰性,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激發創意,促進學生學習上的創新。尤其是在教學中出現易產生認知沖突的內容、學生意見不統一或有創新意見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更能加深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深層、全面的理解和感悟,表現出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把握。其次,所選擇的單元應當是適合進行合作活動的。當第一個單元選定之后,其他的一些合作學習的教學單元就可以依次確定,循序漸進。
(三)在強化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強化引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對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監控。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要擔負起更大的管理責任。自主不等于自流。在教學中,每次開展合作學習,教師要深入到每個學習小組,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證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對活動開展順利的小組,及時予以表揚;對角色分工不清,討論混亂無序的小組,幫助學生明確角色,使他們盡快進入有效的討論;對討論偏離主題的小組,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將他們引回到學習任務中來;對討論時出現的本節課內容中需要深入理解的問題,拿出來供全班同學思考、討論,引導各小組關注該問題,盡量讓學生自己找到規律,解決問題。當然,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教師未能有效地發揮出指導作用,致使其對學生的指導難以到位。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發現,教師在開展活動時,教室里卻鴉雀無聲,許多學生只顧自己思考,只顧一個勁地低頭畫,基本上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沒有真正地討論和合作。在進行合作學習的監控時,教師應當將注意力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上:是否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合作學習?是否小組活動維持在學習人物上?是否小組在達成學習目標上取得了滿意的進步?是否所有的小組成員相互支持、相互給予反饋和能夠處理一些有益的爭論?如果學生在合作學習時在上述這些方面的活動不能令人滿意,教師就有必要及時介入進行指導。需要指出的是,教師一般不要隨意介入學習過程。不要越俎代庖,即使是介入學習過程,教師也應當讓小組成員自己去解決問題,讓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技能、情感、態度的教育,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四)確定科學的評價機制,關注每一個學生。首先,評價需要注意差異性。教師如果用同一標準來衡量評定小組中所有學生的成績,這必定是有失公平的。為此,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予各小組綜合的評價,還要關注小組成員知識的差異,關注小組中各成員個性的差異,并給出對小組各成員的正確評價。使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發現自身存在的獨特價值,使個性得到張揚、解放、凸現學生的主體性,激揚學生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學生自我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可操作性。自評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本小組以及自已的反省過程,使學生學會以中立的觀點來正確客觀地評價,不僅讓其看到自己的優點,還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時改進。教師在其中也需要給與學生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方法。再次,同學之間的評價注意多維性。課堂中實施同學相互評價更能激發學生你追我趕的上進心,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同學之間評價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即包括了對小組內成員的評價,還包括了對其他小組或小組成員的評價。有效的同學評價能激發學生更強的參與性和責任感,因而我們應建立一個清晰的評價結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為教師評價提供更多的反饋。
參考文獻:
[1] 劉平平. 合作教學與學習的策略[M].東北示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2] 馬英志. 教師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培養與訓練[M].東北示范大學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