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慧
【摘要】提升高職學生英語能力,是適應中國開放經濟深入發展的需要;是適應中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高職學生自身素質的需要。對高職學生而言,英語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學”“學什么”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學生 英語能力 必要性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屬于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人才的培養也要不斷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高職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職業技能,同時還要兼具良好的綜合素質,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自然成為此類學校人才培養的核心,高職學生是否需要學習英語這門課程也常常成為社會各界議論的焦點。作為一名從事高職院多年英語教育的工作者,筆者認為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能力有著多方面的必要性。
一、適應中國開放經濟深入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學生是我國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中國社會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國社會的優秀部分。他們必須適應中國社會,跟上中國社會發展的步伐。跟3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中國經濟的開放度不僅在發展中國家中超前于大多數國家,甚至領先于一些發達國家。據海關統計,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按美元計,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30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4%,繼續保持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位置。而據商務部消息,中國2014年實際外商直接投資為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連續保持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第一大國位置。同時對外投資也快速增長,2014年全年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6128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320.5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全年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02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在開放度如此之大的中國,不論內地還是沿海,也不論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國際貿易和投資都成為他們經營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內容。
對高職院校的領導、教師、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必須認清的現實。這也是我國黨和政府近年來大力扶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原因。我國大中型以上企業開放社會和開放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學校發展開放教育和開展開放式教學。高職學生就業的主渠道是大中型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這些企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涉外業務,這些企業對中高層員工都有一定程度的英語要求。這也將成為高職學生的重要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與普通農民工勞動力競爭中的優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需要培養的是高等職業技術人才,這種人才必須是能和國際接軌的人才。現實也表明,英語能力強的高職學生在企業中往往能獲得更大舞臺和發展空間。
二、適應中國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需要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快速推進了工業化進程,也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環球通視數據,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2013年8月15日,由著名經濟學者王德祿主持和領導的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布了今年第一期研究報告——《“中國制造”世界第一產品研究》,通過深入研究“中國制造”產量中位居世界前列的產品,發現在制造業31個門類中,有28個制造業門類的172個“中國制造”的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這些“第一”的數字還在增加著。但是這些產品的大多數只是在中國加工而已,中國充其量不過是一個世界“加工廠”。在以富士康為代表的這些加工廠中,勞動力中的主體是農民工。他們不要求掌握很高的技術水平,更不需要有很強的英語能力。但顯然這條路已經漸漸走不通了。根據中國海關總署2015年2月8日公布的數據:2015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404.84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出口2002.58億美元,同比增長-3.3%;進口1402.26億美元,同比增長-19.9%,錄得貿易順差600.32億美元。
中國走出外貿不利形勢的唯一出路,就是逐漸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轉變,以創新帶動出口。2014年中國前六大貿易伙伴中除中國香港(排第二,主要為轉口貿易)外,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德國等對中國的出口主要是技術、服務和零部件、半成品等。而相反,中國向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是經過加工后的成品。一方面,隨著印度、越南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加工業的發展,中國勞動力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在衰減;而另一方面,繼續以傳統低成本生產取勝的方式也不利于我國實現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轉變。之所以很多發展中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井”之中,原因恰恰也在于沒能很好地完成這個轉變。而要完成這個轉變,需要滿足多方面的條件。從大的方面上說,首先企業必須提升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致力于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另一方面勞動力的素質必須有一個比較大幅度的提升,即逐漸以經過系統培訓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取代簡單培訓上崗的農民工。科學技術無國界,到目前為止,科學技術一直是西方領先,科學技術著作的語言也以英語為主。因此,高職學生不僅需要學好英語,而且應該具備一定程度的核心專業英語能力。
三、全面提升高職學生自身素質的需要
1999年6月1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應當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在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今天,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素質是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必須明白,高職院校是大學,是培養高層次職業技術人才的大學,不是簡單的培訓機構;同樣的道理,高職學生是大學生,不是短期培訓機構出來的速成生。既然是大學生,當然有其基本要求。
英語學習不僅是語言的學習,也是文化的學習。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體現。英語作為今天世界的主流通用語言,自然包含著國際主流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以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本身就是跟國際接軌的過程。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冠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方面看,語言是文化的反映,并且也受到文化的影響。因此,語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也蘊藏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內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該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生活與思維方式。因此,要掌握一個國家的語言不僅要學習該語言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更需要全面學習和了解該國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歷史文化等知識。
對高職學生而言,英語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學”“學什么”的問題。也就是不能為了學而學,而是要讓學生真正能學到所需要的東西,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成長。具體來說,一是要著重提升他們英語聽說讀寫方面的基本應用能力。他們出去之后能與涉外人員進行基本的語言交流,能看懂以英語標示的各種文字和說明。二是提升他們的國際化思維。通過學習,不僅讓他們掌握英語這門當今國際社會交流的最主要的語言工具,而且讓他們具備一定的國際化和全球化思維和視野。在開好《大學綜合英語》之外,還可開設《英美文化》之類的選修課。
參考文獻:
[1]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未來十年的中國: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2).
[2]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著,徐輝.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